微弱的反叛和顽强的匡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409
颗粒名称: 微弱的反叛和顽强的匡正
其他题名: 读小说《西去无车路》
分类号: I207.427
摘要: 赵范奇的《西去无车路》是一部展现农民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结构的小说。通过芒生的形象,展示了民族深层意识和道德运动对历史运动的规范。芒生和桂秀的契合点主要基于传统性的原生美,缺乏新的层次上的转捩和蜕变,影响了作品的容量。
关键词: 赵范奇 《西去无车路》 农村生活

内容

赵范奇的《西去无车路》是一篇沉厚的小说。以汪曾祺的说法,算是退去了火气,沉淀了沸扬的一类。从显示层看,作者写得很淡,似有若无,不动声色。在隐示层呢,环境也罢,人物也罢,深深地楔入民族精神的土壤,从一个普通农民的民族心理素质,和这种素质在变革中的衍化,报道了传统民族性格的强大自闭性,传统民族文化结构的坚硬外壳,达到了超意象外的艺术效应。难怪《花溪》去年第九期发表以后,为《小说选刊》选中,这不是一种偶然。
  芒生这个山里人,他不满山里的日子,甚至对自己的女人也不满意,产生了审美美疲劳,而过剩的精力呢,又没有一个消泄的去处。作品很生动地表现了芒生的躁动和不安。他一旦来到云盘山小镇,来到一个新的天地的时候,芒生的心态变了,行为也变了,甚至第一次发现太阳落山竞会那样好看,这自然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审视。顺理成章的,芒生陷入了两种力量的夹峙和自我选择的矛盾中去:一边是古老的、葛藤般纠结的山野,一边是新鲜的、行人缤纷的小镇;一边是安份的妻子的等待,一边是姣好的女人的吸引;一边是传统的做人准则,一边是朦胧迷离的对美、对自由、对生命力的向往。人心冷热,作者写得很细腻,传神,也极有分寸。然而,芒生“归根是山里人”,他不能飞天遁地,虽然不屈从于他山里的那份日子,可终究不能从山里剥离出来,他不得顺从主观感情的发展而旁逸斜出。他发现女儿的手冰冷时,就把小手握在自己宽大的掌心中。芒生这个中国农民,承认自己的位置是既定的,承认不能改变自己的轨迹。这种承认,这种从微弱的反叛到顽强的匡正,是民族深层意识使然,是道德运动对历史运动的规范。形象大于思想。作者在谈到创作初衷时,说他想暗示一下发展商品经济之不易。这当然对。可芒生一旦站立起来,形象本体所展示的意义也就为作者始料所不及耳。
  芒生的女人也是普普通通的农妇,可她一点也不愚笨,很敏感地捕捉到芒生的隐秘,无息无声地战胜了自己的丈夫。当然,她的胜利,不能归结她机敏过人,而是在她的背后,有硕大无边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结构和强控制、超稳定的系统,尽管它在老化之中,凡夫俗子一时也是很难穿越的。小说最后写到芒生离开桂秀小店之后的那一段,作者惜墨如金,把芒生的犹疑孤愤、困惑莫名写得入木三分。这个时候,我们是深感到了芒生女人的力量!其实,乌龟所以长出甲壳,也不非防止外来变化的输入,从而保持一种平衡罢了。
  小说也有一种缺憾,那就是芒生和桂秀的契合点,除了一点淡薄的商品经济的因素外,主体仍是一种以勤劳为标志的传统性的原生美,而没有新的层次上的转捩和蜕变,这就削弱了人物情绪的反差和作品的容量。
  作者赵范奇写小说也是十多年了,他从小在平坝县农村长大,农村的生活总是牵动着他的心思,他的笔。他的小说的取材全是农村的。《西去无车路》是他小说创作的一次突破和升华。成功的原因,我想,除了他艺术上的执着外,主要还因为他改变了过去创作中理念的东西较多,社会的、哲学的负载较重的弊病,这是可贵的。有了新的起点,就有理由寄希望于他了。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惠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