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山书院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319
颗粒名称: 笔山书院史话
分类号: I247.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书院以库存所余白银为基金,划拨卷田、学田、职产、绝产、斗息、称捐、屠宰捐与学租作为办学经费。刘统之广招贤士,以高薪聘请省内外名流前往书院执教。在1890至1902年间,先后聘请了多位举人和名流执教,其中包括全国有名的书画家和历史学家姚华和雷廷珍。1904年,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后,又聘请了多位名教师执教,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空气,成绩日进。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一些人赴日本留学,学习现代知识与科学技术。在政界中较具影响的保衡等人也在书院学习过。
关键词: 黔西南州 笔山书院 文学

内容

书院建成后,又以库存所余白银为基金,划拨卷田、学田、职产、绝产、斗息、称捐、屠宰捐与约合今日十五万公斤稻谷的学租,作为办学的常年经费,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刘统之以此条件和自己的影响,广招贤士,以白银三、四百两的年薪厚禄,礼聘省内外名流前往书院执教。仅在1890至1902年间,就先后从外地聘请了举人陈光祖、周辅辰、庄南华、孙家璠、桂馥、汤中、雷廷珍(玉峰)、姚华(芒父)、曾沛霖、朱元谟、徐天叙、赵廷光等人。姚华和雷廷珍不但在贵州出名,而且是全国有名的书画家和历史学家。他们执掌书院三年,使书院大有起色。时任湖广总监的张之洞迭请雷赴武汉执掌两湖书院,后因途中病故而未能就任。
  1904年,书院改成高等小学堂后,又先后从外地聘请了名教师陈树蕃、端晓江等十二人,由贵州有名的举人张寿龄(协陆)任堂长。由于名流文人的精心执教,书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空气,成绩日进。从书院创建到1926年改成兴义中学(今兴义一中),前后经历了160多年,所培育的人才不计其数。据《兴义府志》记载,曾经中过举中的王赞武、王奭武弟兄,就是第一座书院时的学生。清末和民国初年到第四座书院时,更是人才辈出。1905年,原任院长徐天叙带领魏正楷、窦简之、高汉祥、熊凤阶等十三人赴筑投考贵州公立中学,竟名列前一至十三名,引起全省教育界的强烈反响。仅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笔山书院的学生中,东渡日本留学的就有刘显治、王伯群、保衡、李培先、王聘贤、何应钦、刘若遗等近三十人,他们分别进入日本的中央大学、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师范专科学校、振武学堂和士官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医学等方面的现代知识与科学技术。一部分人在留学期间还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革命的激进分子。在政界中较具影响的保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受派回奉天(今沈阳)进行革命活动,被清廷抓捕后慷慨就义。刘显世虽然比较保守,在辛亥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暖昧,但在其左右的推动下,仍然参加了运动。刘显潜、刘同吾、李映雪都代理过省长职务。
  (中)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