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277
颗粒名称: 故乡的梦
分类号: I267
摘要: 坝达章——我的故乡,她是兴义县仓更区一个美丽的布依山寨。的呼声响彻山谷,在江面上久久地荡漾。恰好这天夜里,一伙小勇士沿河砍“火把鱼”。顿时,鱼被砍得皮开肉绽,纷纷浮起。一天,阿石放学后划着小船到广西那边割蓑草挣点钱买作业本。阿石前后一看,没有人,干脆坐在路边的石块上等失主,好奇地一张一张数个没完。感激之余,失主拿出一张钞票作酬谢,阿石没要,望着失主远去的背影,他憨厚地笑了。阿石两手空空回到家,将这事告诉妈妈。妈妈抚着阿石的头说:“你做得对,不是自己的钱财一厘也不要!这是我们布依人的骨气。”我时刻思念着坝达章。今年暑假,我到仓更姨妈家,在乡场上遇见了童年的伙伴——阿线姐。
关键词: 故乡 布依山 夜晚

内容

坝达章——我的故乡,她是兴义县仓更区一个美丽的布依山寨。她象颗宝珠镶嵌在南盘江畔,象个羞涩的妹子依偎在黔西南边陲青葱山岭的怀抱。高大的木棉树屹立在寨子边,象忠实的哨兵,守卫着山寨。每当木棉花盛开,一树树火红的花倒映在江里时,山寨愈发显得端庄、秀丽。我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夏天的夜晚,我们三五结伴,每人背个鱼篓,一手高擎干竹片点燃的“火炬”,一手握菜刀,到江边砍“火把鱼”。山寨的侧面有条清澈的小河注入南盘江,每当江水因涨水混浊时,当夜就会有成群的鱼往小河里游。鱼见着火光就会停住,小勇士们立即分头看准目标一刀砍下去。分寸掌握得适当的,刀起鱼到手;用力过猛的,则将鱼一刀两断。这时,“喔——火!”的呼声响彻山谷,在江面上久久地荡漾。这是件极称心的事,但也会闯祸。 有一次,我爸爸将几条活鱼用葛藤穿过嘴唇放入河里,再把葛藤的一端系在岸边树桩上(如此三五天,鱼也不死),要吃鱼时从河中捞起就是。恰好这天夜里,一伙小勇士沿河砍“火把鱼”。他们发现了这几条大鱼,就蜂涌而上,挥刀便砍。顿时,鱼被砍得皮开肉绽,纷纷浮起。当他们伸手去抓“战利品”,才明白闯祸了。他们知道鱼是我爸爸拴的时,一齐跑到我家“请罪”,情愿将先前砍着的鱼全部作为赔偿。爸爸没有责怪他们,反说了许多宽慰的话。于是,他们破涕为笑,欢呼着走了。 童心真诚,山寨里的人们心象木棉花那样纯洁而美丽。有个叫阿石的小朋友,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其父早亡,母子三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生活清苦,有时吃盐都困难。一天,阿石放学后划着小船到广西那边割蓑草挣点钱买作业本。船一靠岸,他发现路上有一大叠钞票,满是拾元拾元的。阿石前后一看,没有人,干脆坐在路边的石块上等失主,好奇地一张一张数个没完。一直等到天黑,失主终于找到江边来了。感激之余,失主拿出一张钞票作酬谢,阿石没要,望着失主远去的背影,他憨厚地笑了。阿石两手空空回到家,将这事告诉妈妈。妈妈抚着阿石的头说:“你做得对,不是自己的钱财一厘也不要!这是我们布依人的骨气。”多么伟大的母亲!山寨里的人就是用这样的美德教育着后代。 这些趣事,并未因我进城(随爸爸工作调动)读中学、继而考入西南民族学院而忘却。我时刻思念着坝达章。 今年暑假,我到仓更姨妈家,在乡场上遇见了童年的伙伴——阿线姐。她拉着我的手,偏着脑袋,顽皮地说:“让我好好看看我们的布依大学生。唔!评说,没变,圆圆的脸,只是墨水喝多了,头发比过去更乌黑发亮。”我措不出词儿回答,只是甜甜地说她:“阿线姐,你简直是只百灵鸟。”我和阿线亲同手足,儿时,她背着我到河边捉鱼虾、逮蜻蜓,到山上去摘酸甜可口的冬桃,还去摘木棉花。她的手巧极了,把木棉花一朵朵串起来,做成项链、花环,戴在我的头上、脖子上、手腕上,说这是美丽的春姑娘。我正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阿线又开口了: “评说,现在坝达章变了,点上了电灯,办起几家方便旅社,为往返黔桂经商的客人服务;寨子里的年轻人,有的办桐油加工厂,有的组成放筏队,各有门路致富。劳动收入增加后,很多人家买了收录机,有的还想买电视机,只怕周围山高难收看。 “哦!对了,阿石现在是副乡长。他真有股石劲,办事硬扎……” 阿线一席话说得我心花怒放,我决计要回到坝达章。这夜,我做了个美梦,梦见我和阿线姐去逮蜻蜓,她又用木棉花把我打扮成春姑娘。她拉着我的手,飞呀飞的越过山山岭岭,到城里请来电视台的叔叔,建成差转站,坝达章的老老少少幸福地围在电视机前,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评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