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这家小吃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210
颗粒名称: 噢,这家小吃店
分类号: TS972.142
摘要: 而今,经营这小店的是郑尚礼的第四代传人郑光清,今年也六十七岁了。这“刷把头”小吃,因其成品形为民间所用竹刷把之头而得名,以鲜香馥郁的风格使食者辨泾渭于舌上,拾风情于席间,百余年来吸引了当地群众和南来北往的客人。“刷把头”做工十分精细;配料选料呢,自然也很有讲究。盛型的刷把头放入蒸笼以后,置猛火上蒸五六分钟即可。蒸熟的刷把头,比人的大拇指所大不多,淡黄,油亮,引人食欲。与刷把头匹配的蘸水,很别致的。早晚食客满门,应接不遐。“刷把头”现在不仅是一种临街小吃,也常用作酒宴的点心。兴义的盘江饭店,遇有中央首长、外宾下榻,常来小店成批订购。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小吃 技艺

内容

兴义这个边城,如今也繁华起来。满街缤纷的行人,五颜六色的橱窗。 良友,雀巢,可口可乐,来势凶猛,却又不能涵盖一切。在兴义县电影院拐角的向阳路边,有这么一爿保持传统风味的小吃店,以其经久而不衰的地方特色,保持着它的知名度…… 这爿经营“刷把头”的小吃店,崛起于一百多年前。大抵是清同治年间吧,一位叫郑尚礼的老人,从江西迁来,为了让这方人大快朵颐,别出心裁,创制了这种小吃。而今,经营这小店的是郑尚礼的第四代传人郑光清,今年也六十七岁了。 这“刷把头”小吃,因其成品形为民间所用竹刷把之头而得名,以鲜香馥郁的风格使食者辨泾渭于舌上,拾风情于席间,百余年来吸引了当地群众和南来北往的客人。据郑光清说,1947年,何应钦先生返回故居兴义时,也没忘了光顾他们的小店。 “刷把头”做工十分精细;配料选料呢,自然也很有讲究。它以竹笋、瘦肉、面粉、鸡蛋为主料。取优质竹笋,切碎,放入开水锅中汆两三次,再用清水冲五六次,滤干后用猪油烹出香味。面皮是用面粉、鸡蛋、盐、清水调匀,用木滚子扞成,状为荷叶,薄如甲纸。合成时,将剁碎的瘦肉先放在面皮上,肉上再放加工好的竹笋,然后用手捏拢。成品的外形底大颈细,顶端参差,有点自由分开的模样。盛型的刷把头放入蒸笼以后,置猛火上蒸五六分钟即可。蒸熟的刷把头,比人的大拇指所大不多,淡黄,油亮,引人食欲。与刷把头匹配的蘸水,很别致的。它用鸡汤、油浸糊辣椒面、酱油、葱花兑成。食用时,将蘸水淋入馅内,慢慢浸透,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要招待客人,还可在馅内加入少许金钩,其味就更鲜美。 郑记小吃店,生意十分兴隆。早晚食客满门,应接不遐。这种小吃,原是小本生意,旧时称做“熬骨头养肚肠”。可是,三十多年,寒来暑往,郑光清也是几经波折。为着先辈的技艺不致失传,他仍勤劳经营。现在,他不仅把技艺交给第五代郑先英、郑先琴等五姊妹,还传给街坊邻居。他们一家,起早贪黑,薄利多销,日子也渐入佳景。他的侄子郑先长,也在离他不远的街面上,开设了另一个刷把头店子,门额上悬挂着“请君品尝”的横匾,生意蛮火红的。 “刷把头”现在不仅是一种临街小吃,也常用作酒宴的点心。兴义的盘江饭店,遇有中央首长、外宾下榻,常来小店成批订购。 郑尚礼老人的技艺,何愁后继无人?文人们不是常说: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何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