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面具一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172
颗粒名称: 册亨面具一斑
分类号: I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面具最初用于宗教仪式驱鬼逐疫,后来成为文艺和戏剧中的表演道具。册亨的面具具有民族融合的文化特点,保持着古朴、淳厚和典型的地方特色,并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办丧、喜事的仪式中。民间艺人雕制脸壳时倾注了真情实感,使其作品成为神的象征,给信奉的人以佑护之慰。册亨面具对研究民族民间雕刻艺术、民俗民风等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册亨县 杂著 当代

内容

面具,也叫脸壳,它是一种伪装物。
  书载原先多用于宗教,腊月前后岁末驱鬼逐疫。《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载:“先腊一日,大傩之逐疫”,为求居安,祈禳来年太平、吉祥的仪式。在《周礼·夏官》中即有“方相氏”职掌“驱鬼”之官。到北齐时,兰陵王高长恭因“才武而貌美”不足以威慑敌人,才带狰狞威武的假面具作战。后经隋、唐,人们已将假面用于戏具,以致到中唐歌舞升平,文艺兴盛时期,就逐步成为歌、舞、剧《兰陵王入阵曲》及词牌《兰陵王》,至宋之后傩戏广为流传。《后汉书·南蛮王南夷列传》卷八十六载:“牂牁地多两潦,俗好巫鬼禁忌。”而册亨,在宋之前是“羁糜”制,清雍正五年改流前属广西辖,因此“傩”在册亨也比较盛行。
  册亨的傩仪别具民族融合的文化特点,册亨的脸壳,在与贵州其他地区比较中,自有其特点,它贵在从始至今仍保持着那古朴,淳厚和典型的地方特色。在民间办丧、喜事的“还愿”、“发丧出葬”、“扫寨逐疫”的活动中,被广泛运用;而且,佛、巫、道被融贯使用,仍保持着“舞、仪、剧”的明显痕迹。册亨民间流传的面具种类繁多,不同人物不同角色造型各异,形象生动。艺人们在雕刻制作中运用了大胆地夸张、凝炼的处理手法,块面与块面、色与色和明与暗之间形成了一种既强烈又合谐的对比,分别给人以威严、亲切、温和、滑稽的感觉。显现了民族文化自然渗透的特点和纯朴又谦进的心理素质。脸壳的成功之处在于艺人们在作品中倾注融贯了当地人们的真情实感,使其作品升华为神的象征性,给信奉的人以佑护之慰。册亨民间艺人除了雕制脸壳之外还雕了不少家用器具、案头摆设等工艺品,这趋势无疑对研究民族民间雕刻艺术,民俗民风等将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册亨面具已引起了省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智勇
责任者
罗建达
责任者
高长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册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