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8112
颗粒名称: 水的故事
分类号: C913
摘要: 在北盘江畔,人们通过安装自流水管道和修建蓄水池,解决了山村小寨的饮水和用水问题。这些水不仅带来了生活便利,还有着特殊的故事和情感意义。过去吃污水的村寨现在也用上了清亮甘甜的山泉水。水被视为清泉、甘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情感的寄托。
关键词: 黔西南州 用水问题 社会问题

内容

在北盘江畔采访,常听上年纪的人摆龙门阵。爱摆龙门阵的人,总爱摆那些有关水的故事,什么“望梅止渴”,什么“上甘岭”……一套一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可见,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兄弟,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天,他们也在编织着自己的水的故事。
  在北盘江畔的龙吟、丫口、石古,在偏僻的山村小寨,随处可见一条条长长的铁管,伸向远远的地方,随弯就势地把高山泉水引进寨来,用水泥筑池,安上龙头。水,哗哗流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在这里挑水、洗菜、掏米、洗衣,尽情地享受着水的馈赠。
  石古乡干部扳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向我们介绍了该乡引水利民的情况。这一带自流水有13处之多,每股自流水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新民组34户苗族人家,居住在高山顶上,水源奇缺。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每家每户找个石窝窝,挖个坑坑,把雨水山洪蓄起来,这叫“囤塘水”。蓄一塘水,够用半把年。一到枯水季节,就要到5公里远的下圳去挑,山高路险,行路艰难,只能用罐子背水,一天两头黑,顶多能背两趟。据说,有次一个妇女背水爬坡,不慎失足,滚下坡去,水流尽,泪哭干……。1984年,县民委从民族经费中补助这个村3万元,乡亲邻里也来帮助,安上了3千8百米长的水管,硬把高山泉水引进村来。
  迎新组苗族人家,过去长期吃的是从2公里远的烂泥箐流下来的沟水。这源头本是股山泉,但经过烂田、牛路、泥沟,牛屎马粪遍地,落叶腐草存积,再干净的水,在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污物浸入后,也只能是一凼浑汤。大前年,这个有18户人家的村子,死于痢疾的就有8人。前年,在县民委和县水利部门帮助下,该村安上了自流水,全村人终于吃上了
  清亮甘甜的山泉水。
  座落在半山腰的岩山坡村,人畜饮水都要到几里远的山下去挑。而距这个村不远的雄洋大沟,一年四季清流不断。但因山高谷深,修沟引水工程艰巨,多少年来,这里的群众眼看着雄洋之水白白流向北盘江,只能望水兴叹!1986年,县水利部门派技术干部勘测,并拨款9千多元,乡里组织群众投劳,架设了2千米的引水管道,修建了一个大蓄水池,把雄洋大沟的水引进了岩山坡村。
  龙吟乡所在地的住户,原来饮水要到二三里远的沟里去挑,遇上天旱,还得跑到泡木山那边去,一挑水卖到四、五角钱。农民叫吃水难,在这里工作的人也不安心。乡党委乡政府把解决吃水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带领群众投劳投资,打通了泡木山水库引水隧洞,安上4千米的水管,把水引到龙吟街上,解决了该乡机关单位和邻近两个村寨的饮水问题。
  …………
  水,是清泉,是甘露;是故事,也是诗。在北盘江畔的远乡僻壤,山村小寨,人们对水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水,涓涓流淌,轻吟低唱……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