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942
颗粒名称: 读书偶得
分类号: G252.17
摘要: 本文在探讨“毁誉之言宜深察”的道理,并通过齐景公对晏子评价的变化,指出对毁誉之言应当深入考察,以免被虚假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文章通过分析晏子六年时间经历的两种不同评价,指出毁誉之言的不可信,强调了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读书 心得

内容

在《晏子春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晏子出任东阿地方官,三年下来,传到齐景公耳里的,都是晏子的坏话,齐景公决定罢他的官。晏子要求再干三年,并立了军令状。又三年,上上下下,对晏子一片赞扬声,齐景公很高兴,准备提升晏子,晏子便说了原因:
  开始三年,晏子在东阿整饬户口,捆住了做坏事的人手脚,因而“淫民恶之”;奖勤罚懒,致使“惰民恶之”;执法无私,结果“贵强恶之”。加上部属有求,他坚持原则,“左右恶之”;不巴结逢迎,“贵人恶之”。有此“三邪毁乎外,二馋毁乎内”,于是晏子的形象在齐景公那里就糟了,导致几乎被罢官。后三年,晏子一味当好好先生,门闾不治,法纪松驰,原“三邪二馋”,反一齐说他好,于是“誉闻乎君也”,晏子六年时间的经历,说明了“毁誉之言宜深察”这一道理,很有意思,慨叹之余,又隐隐觉得不安,如果齐景公贤明一点,后三年的放任自流不会出现,东阿老百姓便不会遭这三年的灾,何况直接危害的,还有齐景公自己的江山社稷。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楚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