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恳恳的耕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940
颗粒名称: 勤勤恳恳的耕耘
其他题名: 赵范奇小说随想
分类号: I054
摘要: 本文主要对范奇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文章首先介绍了范奇的小说创作历程和特点,包括取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接着对范奇的几篇代表性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包括主题、艺术手法、风格等方面的优缺点。最后,文章对范奇的创作提出了展望和期待,认为他只要脚踏实地,立足于中国古老的大地去思考时代和人生,努力捕捉社会心理的新信息,就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 小说 创作 分析

内容

范奇写小说,断断续续,大抵是十四五年了。他写得用心,很挚着的,有一股公认的韧劲。起初,小说是在《苗岭》发了,以后在《雨花》、《广西文学》发了,今年又在《山花》、《花溪》发了。数量不多,却在进步之中。
  他的取材,全是农村的。因为他从小在平坝农村长大,有一份财富。他说起农村的祖母,总有眷念。读书了,工作了,也到家里看看。有时候,家里人也来小住。这是一种联系,天然的联系,血缘的联系,因而牵动着他的心思,他的笔。
  《薏仁米的故事》、《任天乐佳话》和《大路拐弯的地方》是近距离反映农村变革的,后篇艺术上强一些,但都比较直接评判社会。到了今年九月,《花溪》上发的《西去无车路》,面貌就不同了。虽说大背景依然是农村变革生活,笔触却深入到人的感情世界中去了,写了人的本性在传统伦理道德面前的反叛和匡正,写了农民深层的心态,写了自己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思考。同样是写农村变革,有的理念的东西多,社会的、哲学的负载很重;有的却在探究人在社会改革中哪怕细微的变化,从生命本体的省视中探索社会,着眼点是不一样的。范奇在经历长久的徘徊、摸索之后,内部外部的条件成熟了,终于有了这种感悟,而且比较成功地化为实践,这确实难能可贵。艺术上,范奇很严谨。他读了较多的书,读得蛮认真,蛮细。从曹雪芹、鲁迅到海明威,从沈从文、孙犁到何士光,他点点滴滴汲取养份,营养他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思维。早期习作中,有些借鉴痕迹。《西去无车路》就比较自由了,有点脱颖而出了。他并不擅长编织大起大落的故事,但却在寻求一个与艺术情趣相适应的文体,结构也学着讲究起来。《西去无车路》并不拘泥于情节的叙述,而留下相当的空间供读者回旋。他很看重语言,从《大路拐弯的地方》起,语言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从旧的语态中拔出来,让人耳目一新。只是因为过于精雕细刻,包括词序的组合,某些时候显得过了,象披了“做”小说的甲胄。《西去无车路》掌握了火候,浓缩,洗炼,退去了火气,沉淀了沸扬,显得恰到好处。
  可不可以说《西去无车路》是范奇创作的一个转机,一次升华,一场融合新的审美方式、手段、途径的蜕变呢?我看这不为过。这自然是他勤勤恳恳耕耘的结果。范奇在创作上要不断超越自己,这自然还有许多新的障碍,比如,题材领域如何进一步拓展,创作心态如何更加自如、洒脱,审美标准如何不因别的一些冲突而产生迷失等。我们相信,只要他脚踏实地,立足于中国古老的大地去思考时代和人生,努力捕捉社会心理的新信息,努力在艺术上获取审美的弹性和能力,就能找到扬厉优势的最佳切口,积累——包括过去和现在的积累——就会化为源源而出的作品,就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范奇不会有负我们的希望。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惠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