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素质 发展民族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899
颗粒名称: 提高民族素质 发展民族经济
分类号: G527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文章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关键词: 教育问题 民族素质 民族经济

内容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一句话,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民族地区要摆脱历史形成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实现民族进步,共同繁荣,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州的经济建设和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同全国、全省其它地区相比,仍然处于极落后状态。
  ——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许多事实上的差别,各少数民族之间或同一个民族之间,也因为历史和居住地域等原因,存在着差别。特别是居住在南北盘江、麻山以及一些偏僻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与外地很少往来,长期处于自给经济的封闭状态。
  ——资源丰富,物质贫困。我州八县,气候条件很好,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富侥和贫困同时存在。一九八六年,全州人均工农业产值仅二百四十七元。不到全省的百分之四十,全国的百分之二十。全州少数民族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布依族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苗族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问题。
  ——文盲半文盲多。全州十六岁以上的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达百分之四十。少数民族中的文盲半文盲高达百分之六十左右。小学阶段民族学生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三十,能读到初中或高中毕业的很少。
  ——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贫困地方,国家有扶贫贷款指标,但项目选择、前期工作等终因缺乏专业人才进行可行性研究,拿不准,报不上,该用的钱用不出去。即使争得了项目,也因管理水平低,不能按时建成、投产;因劳动素质差,建成了,经济效益也很差。
  ——智力投资严重不足。一九八六年,全国人均教育经费二十元,我省人均十四元,我州不到十元,民族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物质贫困是知识贫困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力不发展的集中表现。面对我州既富饶又贫困的现实,面对发展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艰巨任务,埋怨不行,等待不行,悲观消极更不行。我们必须在党的十三大精神指引下,振奋精神、团结奋斗,从实际出发,制定治穷致富的配套措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
  首先,要树立改革开放观念。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很快地打开闭关自守的大门,不愿意或者不能尽快地吸收本地区、本民族以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而把自己继续封闭起来,就必然会延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使自己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因此,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少数民族中的各级干部和知识分子,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敢于开放,善于开放,搞好外引内联,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启动民族经济。其次,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关系。我州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健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心理,启发爱国心和奋发精神,将有利于改革那些妨碍生产力发展和不利于提高民族素质的东西,有利于运用共同理想调动各民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继承中开放,在开放中发扬。目的是一致的。
  第三,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要从我州民族地区生产力很低的现实出发,以办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广低挡次的科技扶贫为主,这是近期提高劳动素质、增强民族经济启动机制的关键。要立足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与提高普教质量,逐级输送合格新生,以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要允许科技人才重新组合,形成一支门类较全的、强大的科技队伍。要推广适用技术,发挥传统民族工艺生产优势,继续采取对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措施,从基础抓起,提高教育质量。在具体工作中,需要继续实行以下特殊措施:
  (一)优先办好现有民族中小学。一是要对师资等办学条件进行一次调整。不能办高中的民中要集中全力办好初中,将民族学生分配到条件最好的学校就读,并享受民族学生待遇;二是创造条件,举办部分寄宿制或半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民族学生有机会升入高一级学校。三是民族小学、中学和一般中小学,要稳定发展,主要是提高女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抓好幼儿的学前教育。
  (二)以民族师范和民族师专为基地,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又比较稳定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安龙民族师范要面向全州招收民族学生。民族师范和师专,可根据学生素质,开办预科班,或直接延长一年学制。在招生中要注意提高民族女生入学比例。现有教师中不合格部分,应逐步实现轮换培训。
  (三)办好民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是从民族地区经济需要出发,在区乡级民族中学和普通中学,开办专业技术课或初中毕业后集中一段时间上专业课,由有关经济部门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培训当前工农业生产急需的初级技术人才。二是以民族行政管理学校为骨干,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中级初管理人才。三是挖掘各中专、党校和电大分校的潜力,分别招收不包分配的民族学生和举办本系统的民族干部业务培训班,以力求提高现有职工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四是和省民院、中央民院等大学挂钩培训人才。
  (四)抓好“双语”教学。在不通晓汉语的地区,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同时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这是教育的需要,也是语言政策。但是,“双语”教学一般只宜在初小阶段提倡。进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以后,应加强汉语文教学,注意推广普通话。
  (五)发展民族教育,推广科技扶贫,实现民族经济的振兴,不仅是民委、教育、科技等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党的工作,是政府各工作部门的工作。因此,各工作部门要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依靠教育和科技来振兴经济的意识,结合本系统、本行业、本专业的实际,为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从州到县,都要把民族教育作为地方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和组织更多的教师、科技人员,到最需要的第一线去,把我州的民族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尽快地搞上去。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查世亮
责任者
赵紫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麻山区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