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小农天地走出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832
颗粒名称: 他们从小农天地走出来
其他题名: 记兴义一家农民联合企业
分类号: F326.73
摘要: 在黔西南州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特殊的农民联合企业——兴义县扶贫建筑公司,有人管它叫“穷棒子”企业。是兴义县民政部门用扶贫贷款办起来的。公司职工全部来自兴义偏僻山区的贫困农民,他们进入公司,不带一分资金,就带两只会石工或泥水工的手,以及一双有力气的肩膀。职工常年人数有三百来名,其中石工占60%,泥水工占30%;农闲来做季节工的有二百多人。现在的经理卢传贵,过去就是一个走村串寨打零工的“石匠”。他和副经理李如平,两位平平常常的“匠人”,如今领导着数百名农民组成的建筑队伍,已在兴义县闯开了局面,在强手如林的建筑行业中崭露头角。在公司四楼办公室里,我们会见了经理卢传贵。副经理李如平对我们谈了这样两件事: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农民联合企业 兴义县扶贫建筑公司

内容

在黔西南州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特殊的农民联合企业——兴义县扶贫建筑公司,有人管它叫“穷棒子”企业。是兴义县民政部门用扶贫贷款办起来的。
  说它特殊确也特殊。公司职工全部来自兴义偏僻山区的贫困农民,他们进入公司,不带一分资金,就带两只会石工或泥水工的手,以及一双有力气的肩膀。职工常年人数有三百来名,其中石工占60%,泥水工占30%;农闲来做季节工的有二百多人。
  现在的经理卢传贵,过去就是一个走村串寨打零工的“石匠”。他和副经理李如平,两位平平常常的“匠人”,如今领导着数百名农民组成的建筑队伍,已在兴义县闯开了局面,在强手如林的建筑行业中崭露头角。
  在公司四楼办公室里,我们会见了经理卢传贵。他说:我们这个企业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生的。我们是在冲破陈旧观念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这位经理并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的话确实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企业刚一成立,人们便投以惊奇而又疑惑的目光:
  “这些山里来的土包子,最多只能搞点修修补补,哪能建造高房大屋!”没有一个单位愿找他们谈生意。
  为了使这个企业迈开脚步,县政府“命令”把一个厂的建筑工程交给他们。当他们提前按质量要求将厂房交付使用后,人们终于刮目相看了,“想不到这些土里土气的山里人真能成大气候!”接连四个单位走上门来找这家企业承包工程。
  说到企业内部,几百名从小农天地里走出来的农民,陈旧的观念就更多了:技术好一些的只顾自己多挣钱,不愿把技术教给别人,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更多的人则认为,他们是来帮人下苦力的,“你拿钱,我干活”,能干,多干几天,不能干,走!企业搞得好不好,似乎与他们无关。
  然而,社会化的大生产,加上政治思想工作,使这些农民建筑工,逐渐地增强了集体意识,逐渐地懂得了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逐步关心企业的声誉和发展。副经理李如平对我们谈了这样两件事:
  公司头六个月就创产值四十五万元。公司领导为一个问题作难,企业要不要提取积累?提,眼下职工收入还不高,怕通不过;不提,企业怎么发展?难以决策。公司领导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职工。谁知,职工们异口同声:“提!”公司提取了十万元积累,使公司的周转金增加到二十万元。
  为了培养企业自己的技术人才,公司决定派四名青年到省建筑学校学习。要花一万元,值得吗?
  职工们说:为了企业的兴旺,值得!
  这批从小农夭地走出来的农民已进入新的广阔的生活领域,他们的视野在拓宽,观念在更新。
  他们在奋力追赶时代的新潮流。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传贵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