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夜行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809
颗粒名称: 贵州高原夜行车
分类号: I267
摘要: 想到日间行车,此时正是烈日暴晒的难忍时刻。十一点过,车出牛场,进入花江河谷。想着行着,十二点过,车到花江镇,停在一家灯光雪亮的饭店前。购票时,每人预交了一元钱的夜宵费,此时,驾驶员宣布休息半小时,凭卷用夜餐。饭店服务员早有准备,车停锅响,炒粉、煮粉、面条、炒饭,随人选用,而最受旅客们欢迎的还是独具当地特色的花江炒粉。常行此道的旅客,又另增加半斤狗肉,打上二两包谷烧酒,悠哉乐哉慢条斯理地品了起来。夜行客车从试开之日起,越办越兴旺,仅八月份公布的情况,往贵阳的载客率达到92.3%,昆明方向为78.6%,夜行营运收入四万多元。客车开出花江镇,睡意向我阵阵袭来,当我睁开眼时,车已到了贵阳三桥,表上指针为六点二十。
关键词: 黔西南州 贵州高原 夜行车

内容

九月中旬的一天,我坐上了兴义开往贵阳的夜行客车,晚八时,夜行客车准点开出兴义,此时天尚未断黑,高原的山风,透过车窗阵阵灌入车内,令人心旷神怡。当月色罩满大地后,到处一遍灰朦朦,乌黑的沥青路面,更显得深沉舒展。客车行驶在黔西南州首府通往省城的干线上並不寂寞,每隔一、二公里,就可看到一辆对面来车或超越走在前面的载重货车。山和山生长各异,景与景绝不雷同。放眼窗外,忽而山顶,忽入低谷,车行景换,各有千秋,在朦朦月色中,车身微微摇晃,恍如梦幻仙境,别有诱人情趣。想到日间行车,此时正是烈日暴晒的难忍时刻。十一点过,车出牛场,进入花江河谷。这条路,我往返多次,有着深刻印象。公路顺坡而下,左弯右拐地下到谷底江边,过花江大桥后,又爬十多公里的山道,翻上对坡的黄秧坡丫口,才算走完这段近三十公里的盘山道。此时,只见花江河两岸沿山上下的公路上,雪亮的前灯,红彤彤的尾灯,交替闪烁,像正月间玩的龙灯一般,衔头接尾,分不清是来车还是去车,气派之大,又是任何民间龙灯所无法比的。想着行着,十二点过,车到花江镇,停在一家灯光雪亮的饭店前。购票时,每人预交了一元钱的夜宵费,此时,驾驶员宣布休息半小时,凭卷用夜餐。饭店服务员早有准备,车停锅响,炒粉、煮粉、面条、炒饭,随人选用,而最受旅客们欢迎的还是独具当地特色的花江炒粉。常行此道的旅客,又另增加半斤狗肉,打上二两包谷烧酒,悠哉乐哉慢条斯理地品了起来。
  我端着满满一大碗香喷喷、辣乎乎的炒粉,走到驾驶员的桌旁,有意找他攀谈起来。这位师傅四十来岁,高个子,大块头,厚实的短发下,有一双精明干练的眼睛,此时,正埋着头,津津有味地吃着炒粉。他已有四十多万公里的安全行车记录,在这条道上跑了二十多年。他说,夜间行车,只要精力集中,胆大心细,因为会车少,环境干扰不大,反而更加安全。夜行客车从试开之日起,越办越兴旺,仅八月份公布的情况,往贵阳的载客率达到92.3%,昆明方向为78.6%,夜行营运收入四万多元。夜班车不仅为往来旅客提供了时效,也为中心城市提供了鲜活土特产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繁荣,的确是件既收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利国、利民之举。我完全赞成驾驶员这一番务实言谈。
  一点正,驾驶员吆喝着大家上车。我走出饭店,看见车蓬顶上,油布盖着一些捆扎妥贴的物件,可能就是个体商贩运往省城的土特鲜货了。客车开出花江镇,睡意向我阵阵袭来,当我睁开眼时,车已到了贵阳三桥,表上指针为六点二十。
  别了,夜行客车。愿你的灯光在贵州高原的盘山公路上长明。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侯泽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