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安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753
颗粒名称: 张之洞与安龙
其他题名: 招堤纪行之四
分类号: K928.7
摘要: 初唐四杰中年纪最轻、成就最高的王勃,有“神童”之称。唐高宗上元二年重阳,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名篇,文惊四座,被洪州都督阎伯屿称为“奇才”。这是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无独有偶,道光二十八年,兴义知府张瑛所倡建的安龙招堤半山亭竣工时,他仿阎伯屿邀请群僚著文纪事,在半山亭大宴宾朋。张瑛年仅十一岁的爱子张之洞,即席所作《半山亭记》,也震惊四座,齐称“神童”。张之洞凭栏纵目,只见云峰耸翠如画,荷花亭亭玉立,虹桥倒影摇曳。七百九十余言的《半山亭记》一气吟成,众宾朋大为震惊。1862年,张之洞赴京会试,因主考官徇私没被录取。张之洞自幼喝过盘江水,吃的盘江粮。
关键词: 黔西南州 风光名胜 张之洞

内容

初唐四杰中年纪最轻、成就最高的王勃,有“神童”之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重阳,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名篇,文惊四座,被洪州都督阎伯屿称为“奇才”。这是文学史上的一段美谈。
  无独有偶,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知府张瑛所倡建的安龙招堤半山亭竣工时,他仿阎伯屿邀请群僚著文纪事,在半山亭大宴宾朋。张瑛年仅十一岁的爱子张之洞,即席所作《半山亭记》,也震惊四座,齐称“神童”。
  时值七月十六,招堤两岸,新增高的堤岸上,垂柳迎风;新辟的水池中,芰叶荡青。张之洞凭栏纵目,只见云峰耸翠如画,荷花亭亭玉立,虹桥倒影摇曳。他顿觉心旷神怡,一时间豪兴如涌,疾笔而书。“万山辐凑,一水环萦,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翠,烟柳迷青,秋水澄空,虹桥倒影者,招堤也。”
  七百九十余言的《半山亭记》一气吟成,众宾朋大为震惊。这十一岁学童,才思敏捷,文采洒脱,笔调秀逸,下笔有神。虽以仿学而入门,却自有发挥与升华。更为难得的是,童心之中,竟有“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有“与民同乐”的拳拳之意。
  《半山亭记》受之无愧地刻成了石碑嵌于半山亭内壁上,至今仍供人赏读。
  张之洞这番成就绝非偶然。
  张之洞1837年在贵阳六洞桥边哇哇坠地,少年时代跟随张瑛在安龙官邸度过。张瑛出身微寒,颇知民间疾苦和政治流弊,任兴义知府的十三年中,廉洁奉公,治盗安民,积谷赈灾,为学育才,这对张之洞很有影响。张瑛又精心教养其子,让他深受儒学熏陶。在作《半山亭记》的第二年,张之洞的第一本文集,便在贵阳刊印,成为贵州学童之冠。
  张之洞三岁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随着年岁增长,张之洞为国势江河日下而“日为天下忧”。他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书生意气,参加乡试,为避免在父亲管辖的兴义府投考,他从南盘江畔到广西百色直隶厅应试,结果名列前茅。
  1862年,张之洞赴京会试,因主考官徇私没被录取。他并不气馁,第二次又去赶考,终于金榜题名。房师范鸣和写了七律为他发现人才志喜:
  此弟何应只得仙,大常笺语意缠绵。早看桃李森桂植,翻为门墙庆凤缘。名士爱才如共命,清时济治正需贤。知君别有拳拳意,不独文章艳少年。以后,张之洞成了进士、学政、内阁学士,
  当上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商务大臣、军机大臣。虽然他有不可避免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但在他任上,他起用冯子林、刘永富,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他办工厂、修铁路,成了清末赫赫有名的洋务派首领。他主张“中体西用”,力图国富民强。这些,又都同他在少年时代的思想铺垫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的第五代传人,是北京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大学生,正热心于美国加州“硅谷”的争论,这或许就叫一脉相承吧?
  张之洞自幼喝过盘江水,吃的盘江粮。不论他走到哪里,始终把安龙作为他的第二故乡,招堤、绿海、荷花、彩亭、连同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的少年时代,让他魂牵梦萦。1904年,顶戴花翎,朝服袍褂,正襟危坐的张之洞在北京做了商务大臣,年高六十七岁,还派了专人,肩挑马驮,不远万里,给安龙高等小学送来几千册图书……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惠龙
责任者
张之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