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641
颗粒名称: 在故乡
分类号: I267
摘要: 故乡遥远,且地名不雅——小马地。故乡为何如此叫法,也无据可查。我想大凡人间的地名都是就地形的形状而言的。可我到故乡已三四日,到处查看,除了石窝里镶嵌着的巴掌大的土地,就是满目石头,总找不出一块象马状的地形来。故乡,座落得出奇的高,村寨也不过二十几户人家,房舍排列成梯形状,一家高过一家,家家门前都有个石院子;房子是一色的青瓦白墙,山上是泛白的石头,石缝里偶露几丝草,这就是高山点缀物了。故乡脚下的高山是一形的,石头裸露,无草木,一座接一座成倾斜度排列远去,直至目光所及的烟雾缭绕之处。这地方山高天远,人烟稀疏,无鸟虫啼鸣,不过给人的是一种安适而和乐的感触。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故乡 小马地

内容

故乡遥远,且地名不雅——小马地。故乡为何如此叫法,也无据可查。我想大凡人间的地名都是就地形的形状而言的。可我到故乡已三四日,到处查看,除了石窝里镶嵌着的巴掌大的土地,就是满目石头,总找不出一块象马状的地形来。故乡,座落得出奇的高,村寨也不过二十几户人家,房舍排列成梯形状,一家高过一家,家家门前都有个石院子;房子是一色的青瓦白墙,山上是泛白的石头,石缝里偶露几丝草,这就是高山点缀物了。故乡脚下的高山是一形的,石头裸露,无草木,一座接一座成倾斜度排列远去,直至目光所及的烟雾缭绕之处。
  我查不出故乡地名的来历,就只得闲坐山顶看山想山了。
  乡人们白天是没得时间陪我玩的,再说在家的大都是些年老的和年轻妇女,年轻一点的男性公民早已外出做石工去了。在家吃是敞开肚子吃的,要躺要坐随自己的便。坐够了,睡够了,你只管出门去坐在石包上,去看那些排列着远去的山,或者睨视身边石头的奇形怪状,或者就静听汽车翻越山丫时的轰隆隆声。最有趣的就是听闲游的娃崽唱山吼山的游戏。他们对着山放开童稚的嗓音猛吼几下或唱一支山歌,随后陡然停下,就静听那声音在山间回撞,那回声好象有程序似的,一山转一山,往返几次才慢慢消失,接着那些娃崽又猛吼起来或唱起来,直听得你嗓子痒痒的,真想学着吼几下。在城市听腻了娇声娇气的歌曲,现听到这种无规则高音响到觉新鲜。山里人自有山里人的乐趣啊。
  到了夜间又别是一番情趣了。我去故乡时正是仲夏,夜间月光清凉。屋里是没有电灯的,主人把一盏油灯点得大大的,放在家神上,让四壁生光,人们全聚到屋外来,坐成一圈,任月光揉抚。人群中间放着一壶茶,一壶酒,就由辈份小的来敬上大碗的茶大碗的酒,先敬客人,后从老至少依次敬完,随着又是一支云南大烟筒跟着转圈。在这品酒饮茶吸烟之际,人们就据各所长闲聊起来。随着酒的递增,人们谈兴越来越高,直至月儿偏西才肯散去。屋里的床是没有蚊帐的,躺上床别担心有蚊虫来咬你,你只管放心地把手脚大字样摆开,舒舒坦坦睡到天明。山高无树无草,再加气候凉爽,自然也就无蚊虫孳生。人群居住处无草木倒是不可想,可万事万物总是在寻求平衡,这就利弊相冲了。
  这地方山高天远,人烟稀疏,无鸟虫啼鸣,不过给人的是一种安适而和乐的感触。我去过许多繁华闹市和名山大川,不过不能长住,玩上三五天就烦腻了,甚至精神疲惫不堪。在故乡十天半月不想离去,总觉得轻松愉快,这可能是我对故乡的一种偏爱吧!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罗华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