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村小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606
颗粒名称: 夜宿山村小店
分类号: F729.2
摘要: 太阳落山,百鸟还巢。这里没有几户土著人家,什么“方便旅社”、“如意旅社”的路边小旅馆到有好几处。我们随区干部跨进供销社饭店,一位富态墩实、性格开朗的中年妇女热情接待了我们。刚住下,百色电气厂、右江运输公司五六辆货车在门口戛然停下,旅客们一个个嘴里张娘长张娘短地叫着进了店门。随即这位张娘穿梭般地忙碌起来,店堂里洋溢着繁忙和喧闹的气氛。终于,张素珍重返饭店,她定下每年上交五千元,有的人瞠目结舌,可是张素珍却如数交清。一次,过路的两位广西旅客盘缠用尽,张素珍留宿并免收膳食费,这两位旅客回去后,特意寄来些海味表示酬谢。我们走到门外,忽见张素珍还在马路上替旅客看守车辆。张素珍正是有着时代风采的人物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山村小店 旅馆

内容

太阳落山,百鸟还巢。我们来到秧坝,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只好在这僻静的山村小寨投宿。这里没有几户土著人家,什么“方便旅社”、“如意旅社”的路边小旅馆到有好几处。我们随区干部跨进供销社饭店,一位富态墩实、性格开朗的中年妇女热情接待了我们。刚住下,百色电气厂、右江运输公司五六辆货车在门口戛然停下,旅客们一个个嘴里张娘长张娘短地叫着进了店门。随即这位张娘穿梭般地忙碌起来,店堂里洋溢着繁忙和喧闹的气氛。
  当旅客们吆五喝六地划拳饮酒时,区干部同我们在一旁促膝聊天。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谈起这个客店的改革春秋;
  秧坝供销社饭店,原有一个会计三个服务员,四十多个床位,“大锅饭”使这家小饭店每年都亏损二三千元,长年累月包袱沉重。一九八二年,工人张素珍站出来承包,大显身手,当年上交一千二百元。“红眼病”说承包额低了,不能光肥了个人,要涨。张素珍一拍胸膛,涨就涨!第二年上交了二千六百元。“红眼病”又说还是便宜了,要收回去。结果收回半年净亏一千。这一回“红眼病”服输了!急得供销社一位主任直往张素珍家里跑,磨破嘴皮也要张素珍出来继续承包。这一下真该张素珍抖“姿式”了。她跷脚抱膝,摇头晃脑:“我不干了!”主任苦苦央求:“救活这个饭店,全靠着你啊,你还是出来干吧,人手不够,要谁由你挑!”张素珍愤然脱口:“我就挑你,你以为钱好找,我们一起干,你看看这钱是怎么找来的!”
  这一边在婉言恳求,那一边也在沉沉思索。终于,张素珍重返饭店,她定下每年上交五千元,有的人瞠目结舌,可是张素珍却如数交清。
  张素珍搞活这个饭店,并没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全靠的是她用一片心血和汗水,去谱写着改革的进行曲,编织着动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孕妇旅途惊胎,住店半夜即临产,张素珍关怀备至,使之平安分娩,并留产妇在店里养息好几天,别时这位产妇千恩万谢。
  一次,过路的两位广西旅客盘缠用尽,张素珍留宿并免收膳食费,这两位旅客回去后,特意寄来些海味表示酬谢。
  一次,一位农民投宿,身上只有五角钱,本来一个床位应收费一元,张素珍只收他五角。
  一次又一次,多少日日夜夜,张素珍以挚诚的热情,博得了顾客们的信赖,也给她带来了格外的劳碌。整整一个饭店,只雇了个勤杂工,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人,成天象走马灯似的煮饭、炒菜、接待旅客、打扫房间、晚上看车,还要喂八九头猪,一天只有五六个小时的睡觉时间。
  深夜,旅客们都睡熟了,山村小镇显得格外静寂。我们走到门外,忽见张素珍还在马路上替旅客看守车辆。这时我们想起刚才区干部的话:我们这个缤纷的时代,有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冲杀的英雄,也有在改革激流中奋力拼搏的勇士!张素珍正是有着时代风采的人物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