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国庆的颂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596
颗粒名称: 献给国庆的颂歌
分类号: J642
摘要: 本文讲述黔西南州直机关的百人合唱队在州府院内练歌,准备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八周年的文艺晚会。伴奏的是州歌舞团管弦乐队。合唱队用《长江之歌》和《四渡赤水出奇兵》两首歌展现了他们的高超水平和热情。指挥袁嘉歌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指挥了一支由多个单位组成、音乐知识参差不齐的百人合唱队。
关键词: 献给 国庆 颂歌

内容

国庆前夕,每逢星期三六下午,州府院内就响起《长江之歌》和《四渡赤水出奇兵》那深情嘹亮的歌声。
  这是州直机关的百人合唱队在练歌,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八周年的文艺晚会上演唱。伴奏的是州歌舞团管弦乐队。据说,邀请这支乐队帮助伴奏的单位应接不暇,可当他们听说州直机关组织了一支百人合唱队,并准备夺取这次联欢会的好成绩时,他们激动了,从百忙中挣脱出来,为其伴奏。
  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曾说过:管弦乐加合唱队是至高无上的。
  听,第一首歌《长江之歌》开始了。在清越柔美的齐奏中传来一个高吭雄浑的朗诵:长江,您奔腾不息,记录着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孕育着中华民族美好的希望。呵,长江,祖国的母亲江,让我们为您高唱一支颂歌吧!那圆润的音色,充满激情的朗诵,唤来了女声由远而近悠悠而来的啊鸣:啊——长江,滴水涓流,切山脉砺顽石,集百川而成浩荡,以地壳之形造自身的奔腾之势,终于汇集成一曲憾山动地的雄壮震响——男女混声合唱。
  长江,是圣水,是母亲,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起源于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诞生于唐古拉山脉的崛起。冰川、沼泽启动了长江的生命,也启动了歌咏、演奏队员的激情。在指挥袁嘉歌由于激动而不断甩动的头颅和他那坚强有力地挥动着的双臂下,整个合唱队迸发出横扫千军之势,激扬的鼓点声声紧逼——俯沉于欧亚板块的印度板块开始了撞击,形成了以特提斯海相隔的两个板块;喜马拉雅山脉升起来了,唐古拉山脉升起来了,长江,在亚细亚洲版图上升起来了!那是何等的辉煌,那是何等的伟岸!指挥袁嘉歌是州委宣传部的干部。他热爱音乐指挥。在师专、团州委等单位举行的“五·四”、“一·二九”等联欢会上,他指挥的合唱队曾多次荣获第一名。这次,他指挥的百人合唱队是一个有二十多个单位参加,集老中青,工人、干部、保育员、领导于一体的队伍,音乐知识参差不齐。但在他的努力下,这支队伍居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渡赤水出奇兵》开始了。听,寂静中,随着一节由小号吹出的幽婉的旋律在远处的缓缓飘动,高亢、苍凉、荒芜如诉的女声领唱行云般从峥嵘叠嶂、峰峦突兀的山头荡来: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接着便开始了多声部混声合唱。一瞬间,高音部,低音部,如绵绵碧波一浪浪涌来,在空中回荡。
  领唱的孙丽娜热情奔放,音色甜美,对歌曲的感情把握准确,处理恰到好处。这首歌原为F调,为照顾大多数合唱队员改降为E调。如用原调唱小孙将处理得更理想。由于变调,为重新写谱,加上分谱、配器,总谱一百四十多个小节,乐队的杨世猛同志从二十五日上午开始写,到二十六日凌晨四点多才结束。天一亮,乐队队员便开始抄谱、排练。第一小提琴手张元春正在电大读书,十月三日就要考试。上午六时半,他还在看书,八时已抄起了乐谱。在女低音部,坐着一群老中青参差较突出的合唱队员,这就是幼儿院的老师们,她们在院长的带领下,竭力把自己汇入合唱的洪流,向国庆献上一曲颂歌!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长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