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赶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569
颗粒名称: 布依族“赶戛”
分类号: I269.7
摘要: 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办丧事时,举行的“赶戛”仪式,带有十分古朴的风习。所谓“赶戛”,一说用杀牛的办法来免除死者的“灾难”,一说用杀牛吃肉的方法来深记、报答慈母的恩爱。“赶戛”,只能由丧家最大的女婿或最小的女婿来执办。首先,丧家备好一头黄牛和一套完整的崭新的宰牛用具和炊具,以待女婿家前来“赶戛”。然后用彩色小纸伞插在“赶戛”场边为界,形成个大圆圈,严禁旁人入内。其余的肉统由执杀者吩咐打整,煮熟,供给女婿家前来“赶戛”的客人吃。女婿则赶到丧家灵前吊丧,又急忙回到“赶戛”场与大伙吃牛肉。青年后生就主动把“赶戛”场上的所有用具、炊具之类,统统给女婿家扛去,归其永久使用。
关键词: 盘江 民族 风情录

内容

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办丧事时,举行的“赶戛”仪式,带有十分古朴的风习。
  所谓“赶戛”,一说用杀牛的办法来免除死者的“灾难”,一说用杀牛吃肉的方法来深记、报答慈母的恩爱。
  “赶戛”,只能由丧家最大的女婿或最小的女婿来执办。首先,丧家备好一头黄牛(忌用水牛)和一套完整的崭新的宰牛用具和炊具,以待女婿家前来“赶戛”。
  在丧家集客吊丧最为热闹的这天,执办“赶戛”的女婿家邀约一长串串吊丧队伍,扛着花幡旗伞、吹奏唢呐、敲锣打鼓地聚集到“赶戛”场上。然后用彩色小纸伞插在“赶戛”场边为界,形成个大圆圈,严禁旁人入内。场的正中心栽好一、二丈高的“牂牁桩”,用老鸹血藤和棕绳把牛拴系在桩上。
  一切备办好后,由“赶戛”女婿带领八仙乐队、舞狮队,边吹边舞去接来“卜晒”(官家。由死者之外婆家选一个德高望重的寨佬和死者的哥或弟一个担当),请他们两位“高官”坐镇在“赶戛”场边高台上或显眼处。这时,“卜晒”装作威武、严明的“法官”样。面前摆出一张长条桌。由一名侍候者端来酒肉敬供于“法官”前,又请来砍牛者执刀为“法官”低头下跪。当“卜晒”喝过三巡酒,吃了桌上的肉后,就拿起砍牛者的刀进行检验,验刀完毕,亮开嗓门向砍牛者发号施令:“今天我代表天王大帝,向你发布:砍牛只能一刀砍断头,不能复刀乱宰割。砍牛时,众人只能拉牛脚,不许乱扯牛尾巴。犯者,天王惩罚,绝不饶恕。”砍牛者连连点头称“是!是!”迅即立起走开。
  砍牛之前,摩师主身着亮闪闪的龙纹法衣,戴上威严的法帽,肩扛长杆梭标,率领着手执古剑的教徒,尾随身着古老盛装的丧家的全体孝媳和孝男孝女,排列成长串队伍,围绕着牛来回转场(即跳转场舞)。转场中,摩师主和教徒们,提高嗓音,边转边念唱《转牛经》书,间或挥剑作些古朴的舞蹈动作。
  紧接着举行砍牛仪式:砍牛者围着牛转圈,舞动长刀,踢翻弹跳,运气鼓劲,几回做出砍牛之状,又几回把刀架在牛脖子上,待牛不妨的一瞬间,他即刻瞪大眼珠,使出混身之力,猛然挥刀,把牛头砍落在地。牛血刹时喷涌而出,四处飞溅。此刻,前来围观的数百之众,欢声雷动,经久不息。参与砍牛的人迅即拉扯牛脚,把牛按倒在地。趁大伙慌乱之时,众孝子急忙把早已备好在手的烟灰抹在执杀者的脸上,打起花脸。执杀者却用小纸伞沾上牛血,抗击他们。这样嬉戏好大一阵后,执杀者把砍下的牛脚和牛尾巴拿到摩师主那里“报案”,摩师主接过牛脚、牛尾巴敬供在祖师神台上。其余的肉统由执杀者吩咐打整,煮熟,供给女婿家前来“赶戛”的客人吃。女婿则赶到丧家灵前吊丧,又急忙回到“赶戛”场与大伙吃牛肉。吃肉的场面,热闹非常:不拘形式地你争我抢,打打闹闹,而后盘足坐地嬉笑颜开,酒足肉饱后,方能散开。青年后生就主动把“赶戛”场上的所有用具、炊具之类,统统给女婿家扛去,归其永久使用。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毛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