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474
颗粒名称: 读书人
其他题名: 苗乡散记
分类号: K825
摘要: 提起中云苗乡的读书人,理当刮目相看。不是笔者狂言,这里的苗家人,多以自家出了几个读书人而自喜门庭光耀;那些读书人常以知书识文而自豪。故而成为这支苗族的文化久经不衰的因素之一。诚然,要令人信服,还得把在苗乡寻觅到的,有关该民族的文化历史渊源略叙一二:。明初,该族先民将丰富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随征南军队带入北盘江。虽交通闭塞,遥居边隅,与外界交流甚少,使其文化形成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状态。培养子女读书识字,是该民族的优良传统。建国三十多年来,政府在苗族聚居的地方,办起中学小学和民办学校几十所,条件优越了。苗乡读书人的艰苦环境和勤奋精神,无时不在搅动着我的思绪。
关键词: 云苗乡 读书人 文化

内容

提起中云苗乡的读书人,理当刮目相看。不是笔者狂言,这里的苗家人,多以自家出了几个读书人而自喜门庭光耀;那些读书人常以知书识文而自豪。故而成为这支苗族的文化久经不衰的因素之一。诚然,要令人信服,还得把在苗乡寻觅到的,有关该民族的文化历史渊源略叙一二:
  明初,该族先民将丰富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随征南军队带入北盘江。虽交通闭塞,遥居边隅,与外界交流甚少,使其文化形成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状态。文化发展形式,多以军屯的文化人办私学授教,这种状况一直沿袭到清代。民国中期,虽在长流、鲁打办有国民中心学校,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仍出于私学。
  培养子女读书识字,是该民族的优良传统。如长流的刘姓,为培养更多的读书人,便以重金投资设置“刘氏书林”,迄今尚有“刘氏书林”的许多木刻善本流于民间。旧时,苗家的读书人入门先习毛笔字,至今此风尚浓,故有“中云学生的字写得好”之说。那些读书人,不仅字好,学习也很刻苦。笔者询问了几位读书人,得的回答大都是一致的:“我们生活在边远山区,地方穷,要想改变家乡面貌,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就得拼命读书,掌握必要的知识。否则没有出路。”这话说得多贴切!有一位年近古稀的私垫老先生还感慨道:“明清两代到国民政府,我们这里读书人也出了不少,就是‘搞事’的不多。清代虽然出了几个把总、都司,但都是些玩枪弄棍的。如今的读书人有出息呐!你看有的当父母官,有的读书成器了搞科学技术,要不就回到衣胞之地为乡梓百姓办事。同志,话得说回来,今天的读书人福气好,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了好条件。当然罗,也要看读书人自己的造化。”老先生的一席话,说得实打实。建国三十多年来,政府在苗族聚居的地方,办起中学小学和民办学校几十所,条件优越了。不过,这里的读书人,大都没有辜负国家和乡梓父老的希望。笔者草草作过统计,从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六年五年间,中云区的读书人考入大中专的,就有二百余人,这在地处偏僻的苗乡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苗乡读书人的艰苦环境和勤奋精神,无时不在搅动着我的思绪。在查阅资料的日子里,我有意识地将视线留心于读书人身上。有的在来回二十余里的山道上奔走,有的在甩着马鞭背诵课文,有的捧着书本骑在牛背上,有的在月亮河边、在祭山林里……舌耕笔耘。这些读书人,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在字里行间中,追求一条闪光的路。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秋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