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农村供销体制的挑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458
颗粒名称: 向农村供销体制的挑战
分类号: F721.2
摘要: 南盘江畔的弼佑上寨,是册亨县鲜为人知的布依山寨,距县城五十公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据说,过去人均三分薄瘠地,全靠三尺扁担来回挑救济粮过日子,是有名的“扁担寨”。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渠道的活跃,一批商业大户在弼佑应运而生。覃长吉,开个百货日杂商店,场天营业额二三千元,闲天也在四五百元,他家还有两台拖拉机和一辆汽车跑运输,全年营业额近二十万元。弼佑上寨知名的商业大户就有十多家,全年营业额可达七八十万元。弼佑寨商店林立,竞争性强,个体经济向供销社经济进行着激烈的挑战。现行的供销体制势在必改,迫不容缓。
关键词: 册亨县 农村供销

内容

南盘江畔的弼佑上寨,是册亨县鲜为人知的布依山寨,距县城五十公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据说,过去人均三分薄瘠地,全靠三尺扁担来回挑救济粮过日子,是有名的“扁担寨”。
  我们来这里采访,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觉醒了的农民纷纷从自然经济的狭窄天地中走了出来,发展商品经济。全寨七十户,家家从事商业活动,有卖小食的,有经营百货的,有运销茶籽的,也有贩卖土特产的,不少农户是一人从商全家上阵,弼佑成了全县第二大集市,每逢场天,方圆五六十里的秧项、乃言、双江、者岳、百口等十多个乡的农民都来这里赶场,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区)的小贩也云集于此,僻静的山寨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渠道的活跃,一批商业大户在弼佑应运而生。杨升科,一九八四年以五百元资本,从收售油茶籽开始,逐步从事百货经营,三年时间已发展到两个门市部,经营一千一百多个品种,全年营业额达二十多万元。覃长吉,开个百货日杂商店,场天营业额二三千元,闲天也在四五百元,他家还有两台拖拉机和一辆汽车跑运输,全年营业额近二十万元。五年前靠卖一头肥猪买进一台缝纫机起家的罗国忠,现已发展到拥有十台缝纫机和四台锁边机,成为全县最大的缝纫加工专业户,还兼营百货,全年营业额十多万元。弼佑上寨知名的商业大户就有十多家,全年营业额可达七八十万元。
  这些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商业户,深知群众的冷暖需求,他们经营的商品,花色多,品种齐。覃长吉门上的一幅对联,就写着:力求百货日杂般般有,争取糖食酒类样样全。经营灵活,勤进快销,随到随卖,方便群众,生意兴隆,购销两旺。这些商业户,一开始就把两眼盯着供销社“大锅饭”的弊端,把供销社作为他们竞争的对手。今天,他们已经不是“小本经营”了,有的人已成了显赫的“商业老板”,直接威胁着供销社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就此去弼佑供销社访问,远见占去半边街的几栋大平房,店门紧锁,一打听,方知店里九个职工已经提前两天关门回家过“七月半节”去了,听说过节后还有两天才能回来。我们访问区供销社管业务的副主任黄光金,他说,弼佑分销店原有生资、副食、百货、日杂四个门市部,六个职工,全年营业额二十八万元,一九八三年分成七个门市,增加到九个职工,营业额二十五万元,略有下降。供销社仍沿用五十年代那套制度:实物负责,拨货计价,效益和报酬不挂钩。黄光金深感忧虑地说:“大锅饭”限制了职工积极性,现在那里的经营很危险,九个职工基本上只能糊口了。
  弼佑寨商店林立,竞争性强,个体经济向供销社经济进行着激烈的挑战。现行的供销体制势在必改,迫不容缓。事实就是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不改就丧失竞争能力,不改就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杨升科
相关人物
覃长吉
相关人物
罗国忠
相关人物
黄光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册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