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信息引良种学技术改造家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454
颗粒名称: 抓信息引良种学技术改造家园
分类号: F727.73
摘要: 兴义县敬南区外出务工的四千多农民,四处拜师学技,捕促致富信息,引进适应家乡气候、土壤条件的良种,为家乡振兴商品经济增添了强健的翅膀。敬南区座落在万峰丛中。劳务输出使敬南区四千多农民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增长了见识。敬南乡敬南村农民胡洪炎,外出务工期间学到芭蕉芋粉条加工技术。一九八三年他回家修起了粉房,到今年七月共加工芭蕉芋十五万多公斤,收入近万元。加工业的发展增强了这个村农民的商品观念,他们大量栽种芭蕉芋出售,村民黄超明三年出售芭蕉芋一万多公斤,收入现金一千多元。全区到今年七月止,这些农民回家新建扩建住房三千多栋,约二十一万平方米。
关键词: 兴义县 种学技术 商品生产

内容

本报讯 兴义县敬南区外出务工的四千多农民,四处拜师学技,捕促致富信息,引进适应家乡气候、土壤条件的良种,为家乡振兴商品经济增添了强健的翅膀。
  敬南区座落在万峰丛中。过去,这个区年人均收入才五十元,人均吃粮也才八九十公斤,大部分农民基本靠返销粮和救济粮维持生活。一九八○年以来,农村改革的洪流冲开了封闭的大门,一大批剩余劳力根据各自不同的特长,组成基建工程联合体,跨县跨省,承包基建工程。劳务输出使敬南区四千多农民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增长了见识。
  有的学到了适应家乡发展的商品生产技术。敬南乡敬南村农民胡洪炎,外出务工期间学到芭蕉芋粉条加工技术。一九八三年他回家修起了粉房,到今年七月共加工芭蕉芋十五万多公斤,收入近万元。加工业的发展增强了这个村农民的商品观念,他们大量栽种芭蕉芋出售,村民黄超明三年出售芭蕉芋一万多公斤,收入现金一千多元。
  有的捕获了信息,使产品变成了商品。去年,这个区布雄乡白河村青年农民郑周启,打听到遵义需要芭蕉芋淀粉的信息后,迅速赶到遵义,为本村朱红玉、郑周友等三户农民销售芭蕉芋淀粉二万五千公斤,收入现金一万三千多元。
  有的引进了适应山区气候、土壤条件的小麦、包谷、水稻良种。坝戎乡农民喻孟华外出八年,引进小麦、包谷良种共十个。一九八三年,他引进十多公斤苏湾包谷种,第二年栽种二亩地,增收包谷籽二百五十公斤。当年就有十二户人家向他换种一百五十多公斤。一九八四年,他又引进十多公斤新麦九号良种,改老式单行点播为双行条播,规范种植二亩地,增收小麦一百五十公斤。一九八五年收割时,这个组的三十多户农民给他换种一百五十多公斤,栽种二十多亩地,去年增收小麦二千多公斤。
  有的融城市建筑与农房建筑的特点为一体,修起了舒适宽敞的住房。过去,这里的农民只能修建一些片石瓦房。外出劳动使他们学到了扎筋、布筋、架模、粉刷和水泥、山沙配料等建筑施工技术。全区到今年七月止,这些农民回家新建扩建住房三千多栋,约二十一万平方米。则戎乡打厂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去前两年回家建起上是青瓦屋面、下是钢筋水泥结构、夏天隔热、冬天保暖的小楼房一百栋,钢筋水泥结构平房一百栋,全村人均住房达三十个平方米。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雷文明
责任者
郑周启
相关人物
朱红玉
相关人物
郑周友
相关人物
胡洪炎
相关人物
黄超明
相关人物
喻孟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兴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