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林晚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295
颗粒名称: 蕉林晚霞
其他题名: ——访中沙坝芭蕉园
分类号: Q949.71+8.32
摘要: 来到册亨县板坝乡境内,江畔有片郁郁葱葱、宛如墨绿色地毯的芭蕉林.这就是安龙县坡脚乡四户农民联合投资,跨县承包四百亩荒山,于一九八五年兴办的中沙坝芭蕉生产基地。今年三月,他应胞弟唐光权之请,来到中沙坝替他看管蕉林。他刚来不久,蕉园遭受两次自然灾害袭击,三月里一次山火烧焦了五十多亩蕉林,六月一次大风,刮倒千余棵蕉树。眼看劳动成果毁于一旦,老人心痛欲裂。年近半百,脸色黝黑,墩墩实实,性格开朗。今年尽管遭受两次自然灾害,芭蕉仍可望收获二万公斤,还有包谷、黄豆、花生,收入超出万元。谈话间,我们随黄永光走进他的住房里,桌上显眼地摆着两台收录机,一大一小,这可是他的亲密伙伴。
关键词: 黔西南州 芭蕉 朴实

内容

离开坡脚,沿着盘江,轻舟而下。来到册亨县板坝乡境内,江畔有片郁郁葱葱、宛如墨绿色地毯的芭蕉林.这就是安龙县坡脚乡四户农民联合投资,跨县承包四百亩荒山,于一九八五年兴办的中沙坝芭蕉生产基地。 站在船头远远看去,淡淡江雾轻揉着蕉林,笼罩茅丛小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拨船靠岸,踏进森森蕉园,就进入了有着浓郁亚热带风光的领地。 茅屋里,我们见到管理蕉园的老人唐光禄.他今年六十六岁了,漫漫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沟纹,略显苍老,但身板结实,骨架硬朗.他原是停西乡粮站职工,退休回坡脚老家几年了。他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工作,膝下有孙儿孙女,自己每月退休金七十多元。不愁吃,不缺穿,不寂寞,不孤单,安然地过着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改革、开放、搞活的春风吹遍山野,拂开了这位饱经风霜的退休老人的心花,他要为开发山区经济发挥余热。今年三月,他应胞弟唐光权之请,来到中沙坝替他看管蕉林。中沙坝背靠茫茫荒山,面临滔滔江水,横竖几十里没有人烟。然而老人却挚爱着这片静寂葱绿的地方。清晨,他沐浴着朝阳走进蕉林,辛勤耕耘;夜晚,他总是伴着星斗,漫步林海。他刚来不久,蕉园遭受两次自然灾害袭击,三月里一次山火烧焦了五十多亩蕉林,六月一次大风,刮倒千余棵蕉树。眼看劳动成果毁于一旦,老人心痛欲裂。他顶着烈日酷暑,每天要砍倒上百棵被火烧、被风刮倒的蕉树,移栽上新蕉苗。老人指着门前刚采挖来的一堆嫩苗说,这都要抓紧在雨季抢栽下去,前几天已经栽了一批。旁边有人问他:你这么大把年纪,可谓“儿孙满堂”,为何不在家享清福?他笑笑说,他爱这里环境优美,爱这里空气新鲜,爱这里雀鸟长鸣,更爱这里土内出黄金!他说得那样诚恳,那样朴实,又是那样深情! 接着,我们访问了黄永光,他算得上芭蕉园的创始人。年近半百,脸色黝黑,墩墩实实,性格开朗。他早年丧妻,未曾再娶,只有一个儿子与他相依为命。他到中沙坝蕉园三年了。开初,这里茅草丛生,寥落荒野。他与另外三人,租了只木船,白天开荒垦地,夜晚船上就寝,风餐露宿,艰苦鏖战。当年开荒七十亩,种上第一批芭蕉,还套种粮食作物。诚实的土地不负拓荒人艰辛的汗水,去年收芭蕉一万五千公斤,包谷六千公斤,纯收入七千多元。以后他们盖起房子,有了安身立足之地,又种芭蕉一万三千多笼。今年尽管遭受两次自然灾害,芭蕉仍可望收获二万公斤,还有包谷、黄豆、花生,收入超出万元。前不久,他们还新开垦一百多亩荒地,准备再种二千笼芭蕉。 谈话间,我们随黄永光走进他的住房里,桌上显眼地摆着两台收录机,一大一小,这可是他的亲密伙伴。他常听听广播,放放录音机,不时还跟着哼上几句。他还常把这玩意带进蕉林,边劳动边欣赏音乐。黄永光有几分那种罗曼蒂克的味道。此时,他抚摸着收录机,幽默地说,这里面,有他的情,有他的爱,有他的欢乐,有他的向往。然而,我们觉得这些都溶汇在了他的蕉园里。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照映着滚滚江水,照映着冉冉蕉林,它,使中沙坝绚丽多彩,充满着春天的气息。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唐光禄
相关人物
唐光权
相关人物
黄永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