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田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268
颗粒名称: 牛角田的变迁
分类号: K92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兴仁城关镇有个牛角田村,改革八年的变化实在惊人。牛角田,全村四百三十多户,约二千人口,田土面积总共才七百八十多亩,人均不到四分。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方。绝大部分人家,年年靠救济粮、返销粮维持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剩下的十个月,牛角田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除了丧失劳力的老人和小孩、学生之外,牛角田有近千人涌进了商品流通领域。上面提到的谢其珍,一九八二年打起一只窑子,他自己承认,光是烧砖瓦,这几年的收入已上万元。牛角田的运输业,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有个叫陈国良的,从一九八一年至今,年年收入千元以上,生活上几乎是天天不离肉。据了解,陈国良烧火筒,在六户中收入还算低的。
关键词: 兴仁县 牛角田村 历史沿革

内容

兴仁城关镇有个牛角田村,改革八年的变化实在惊人。
  山穷水尽
  牛角田,全村四百三十多户,约二千人口,田土面积总共才七百八十多亩,人均不到四分。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方。
  一九七九年前的牛角田,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农民们一年到头苦扒苦挣,得到的是年人均吃粮不到七十五公斤,年人均收入不足一百元,一个棒劳力一天的工值仅五角。那些年,过了年关还有粮的人家,简直寥若晨星。绝大部分人家,年年靠救济粮、返销粮维持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柳暗花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一九八一年以来,农村改革的强劲东风,吹开了牛角田人长期禁锢的心扉,改革的洪流荡涤着人们陈腐的观念。牛角田人的活力爆发出来了。
  一九八一年,土地承包到户了,那一点点土地,一年至多有两个月的农活干。剩下的十个月,牛角田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除了丧失劳力的老人和小孩、学生之外,牛角田有近千人涌进了商品流通领域。有的在兴仁城里坐地设摊;有的则是安龙买来兴仁卖,兴仁买到兴义卖,又从兴义买去贞丰卖,就这样走城串乡赶转转场。村民组长谢其珍风趣地说:我们找钱的门路可多了。粮食、蔬菜、水果、鸡鸭、蛋类、布料、衣裤都能赚钱,就是到街上烤嫩包谷卖,一天也要净赚几元。这些生意,几十百把元,甚至几块钱的本就可做活,何乐而不为呢?
  采访时,我们遇到一个经商的女青年,名叫谢芳,她正要到昆明去买大蒜来卖。一问,她贩运蔬菜已有好几年的历史,不过以前都是短途。就是她,每月收入不下一百五十元。我们想,也许她现在本钱已经积大了吧,居然可以跑长途了。
  砖瓦,是牛角田的传统副业,这几年也焕发了生机。全村现在有一百三十多人干起这一行,每年产砖不少于二百五十万块,产值达十三万元以上。上面提到的谢其珍,一九八二年打起一只窑子,他自己承认,光是烧砖瓦,这几年的收入已上万元。牛角田的运输业,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现在,这个村已拥有一支大小汽车七辆、大小拖拉机五台、马车二十部的运输队伍。汽车、拖拉机大多从事长短途运输,马车则主要在城郊、城内拉砖瓦、砂石等。汽车、拖拉机不说,每部小马车,每天纯收入不下六元。过去的贫困户陈卓云,从一九八二年起,几年马车赶下来,不但温饱解决了,去年还新修了一幢瓦房。
  牛角田还有六户人家,这几年从事着一个独特的行业——烧制砂罐和烤房用的火筒。有个叫陈国良的,从一九八一年至今,年年收入千元以上,生活上几乎是天天不离肉。去年以来,他还两次带着妻子、儿女游览了贵阳、安顺。谁曾想到,八年前的陈国良家,却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据了解,陈国良烧火筒,在六户中收入还算低的。
  还有,还有饮食业、旅店业、搬运业……就不一一赘述了。
  与八年前比起来,牛角田如今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耕地并未增加,也许还略有减少,但牛角田人早在一九八一年便已基本解决了吃粮问题,就是在去年遭到罕见灾害的情况下,今夏也仅有十来户缺粮。
  今天,如果你到牛角田做客,家庭主妇们只屑街上转一趟便会提着新鲜肉回到厨房,还会自豪地说是“找”来的。
  八年前的草房大多已不复存在了。这几年新修和翻修的大瓦房、平房达一百多幢,触目皆是。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一些家用电器,也正渐渐进入了牛角田村,全村有电视机的人家超过了10%,20%以上的人家听上了收录机或电唱机,少数人家还有了电冰箱。一家人有三块五块手表,在牛角田就更不稀奇。
  啊!喜人的变迁!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泽春
责任者
赵国忠
责任者
谢其珍
相关人物
陈卓云
相关人物
陈国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兴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