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大道上迅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235
颗粒名称: 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大道上迅跑
其他题名: 顾屯芭蕉芋粉条加工专业村调查
分类号: F426.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安龙县顾屯村是黔西南州近几年闻名的芭蕉芋粉条加工专业村。有二百二十五户从事粉条加工业,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九。一九八六年度,共加工出售粉条一百五十二万五千公斤,产值一百六十七万七千五百元,占全村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六点九八,人均产值一千六百一十八元,人均收入四百三十七元。粉条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粮、牧、副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全县芭蕉芋的种植与淀粉加工业的兴起。
关键词: 安龙县 农村商品经济 芭蕉芋粉条

内容

改革的脚步声
  安龙县顾屯村是黔西南州近几年闻名的芭蕉芋粉条加工专业村。有二百二十五户从事粉条加工业,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九。
  一九八六年度(指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到八七年三月),共加工出售粉条一百五十二万五千公斤,产值一百六十七万七千五百元(一九八○年为二十八万五千元),占全村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六点九八,人均产值一千六百一十八元(一九八○年为三百六十三元),人均收入四百三十七元。
  粉条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粮、牧、副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全县芭蕉芋的种植与淀粉加工业的兴起。
  面临巨大变革的思索
  一九八〇年,在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顾屯村也卷入了这巨大的变革。
  这个村人多地少,人均占地仅零□点五一亩,劳均一点二亩,一年中栽种、收获两季的活路,精耕细作四五十天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大批劳力无事可做。
  这大批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投向何处?人们在思索:
  “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富裕,剩余劳力要找到出路,必须走发展乡村工业的路”。这是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和社员们共同的愿望。
  搞什么工业呢?顾屯村搞芭蕉芋粉条加工已有上百年历史,只是“文化大革命”把这项传统产品“革”掉了。如今还有些老技人健在,何不把它重新恢复发展起来呢?
  从此,联合的、个体的加工芭蕉芋粉条的作坊一个个在村里涌现。
  一九八○年前后,他们主要靠自产的和收购附近村的芭蕉芋加工。一□九八二年后,粉条加工业迅速发展,带动了毗邻区、乡芭蕉芋的种植,但仍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而且由于芭蕉芋体重运输困难,因而又促进了淀粉(每百公斤芭蕉芋加工淀粉十公斤)加工业的发展。本县毗邻区、乡淀粉加工点虽不断增多,但仍不能满足该村加工粉条之需,还得向兴义的马岭、顶效和百公里外的黄泥河、钢板桥等地收购淀粉。以□一九八六年为例,他们共购进淀粉二百五十万公斤,这需一千万公斤芭蕉芋作原料。以亩产二千公斤计,需种五千亩。因而毗邻数十里范围内芭蕉芋种植和淀粉加工业获得大发展。
  一支活跃的农民推销员队伍
  随着粉条产量的逐年增多,区供销社和县乡镇企业局已不能胜任包销任务。村(原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世林邀约七八位本村农民组成联合推销组,带上样品到州外、省外推销,打开了产品流通渠道。一九八三年以后这支队伍逐步扩大,至今稳定在四十人左右。一年中他们有一半时间在外奔跑,产品销路日广,除本省大部分地州市外,还远到广西的百色、钦州、海口和云南的文山等四十多个县市。这些农民推销员注意掌握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如了解到城市居民喜欢白而细的粉条,我省和广西农村则喜欢稍粗而透明的粉条,于是他们即按市场需要组织加工,解除了加工户的后顾之忧。几年来,他们共外出推销粉条五百五十多万公斤。这样就形成了以销促产(粉条加工)以产促种(芭蕉芋)的格局。
  一业振兴带动各业发展
  小小芭蕉芋敲开了致富门。顾屯村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逐渐富裕起来。
  目前积蓄达万元以上的有两户,三千至一万元的有二百零六户,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一。这为全村机械化的发展,为增加农业、养殖业和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目前,全村有柴油机配打浆(芭蕉芋)机五十七套,打米磨面机二十六台,汽车二辆,拖拉机九辆,胶轮大车及手推车四十三部,以及其它的机械化农具二百多台(件)人们正在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劳动生产率正在日益提高。
  粮食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常年单产都在五百公斤以上,一九八六年虽遇严重自然灾害,平均单产仍达四百七十公斤,比龙广镇亩均高三十公斤。去年年底,全村存栏猪六百四十三头,户均二点五五头,出售肉鸡三千只,户均十二只。群众集资一万元,新修了教室,使一百九十多名师生搬出危房上课。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顾屯村将走向繁荣昌盛。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心波
责任者
刘仲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