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商品经济的新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234
颗粒名称: 山区商品经济的新崛起
其他题名: 坡脚纪实下篇
分类号: F32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坡脚,农民掀起的“运销热”,推动着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这种“开发热”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组成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经济联合体。出现国家、联户、个人同时发展,齐头并进的好势头。今年三月,又从广西引进“顿地雷”良种香蕉苗三千六百株,扩大蕉园。再过两年,蕉园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芭蕉、香蕉十五至二十万公斤。家庭承包,独立投资,自主经营。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山区 商品经济

内容

在坡脚,农民掀起的“运销热”,推动着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坡脚靠近江边,地势低矮,气候炎热,适宜栽种芭蕉、香蕉。这种产品颇为畅销,当地农民瞄准市场,自发组织起来,承包荒山,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大力种植和发展,形成向开发性农业进军的热潮。目前,这种“开发热”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组成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经济联合体。已经建成的生产基地有十一个,种植面积一千一百五十亩,投资四万多元。出现国家、联户、个人同时发展,齐头并进的好势头。
  国家投资,农业技术部门承包经营,开展科学技术试验示范。这种形式的基地有一个,座落在距坡脚村三公里的江岸边,是由安龙县农业局承包坡脚乡的十六亩土地,利用早就停办的一个糖厂的旧厂房,于去年底开办的。基地配备有三个专业技术干部,种植了从广西田阳引进的“顿地雷”良种香蕉一千八百株。基地的任务是研究芭蕉、香蕉的栽培、管理技术,开展科学试验示范活动,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以提高芭蕉、香蕉产量。同时,逐步建立起香蕉良种的母本基地,就地向农民提供良种蕉苗,解决农民到外地引苗的困难。去年,基地创办时,就向农民优惠供应了从广西引进的香蕉良种苗三千三百株。
  联户承包,共同投资合股经营。布依族青年农民韦子忠等四户农民跨乡在停西乡达秧林场内办起来的一个基地,就是这种联合体的典型。一九八六年初,他们四户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向安龙县停西乡国有林场承包了三千亩荒山,投资三千元,垦地四百亩,种植本地芭蕉五千笼,办起了蕉园。今年三月,又从广西引进“顿地雷”良种香蕉苗三千六百株,扩大蕉园。最先种的芭蕉已有部份挂果,今年上半年芭蕉收入四千元。再过两年,蕉园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芭蕉、香蕉十五至二十万公斤。
  家庭承包,独立投资,自主经营。这种形式的基地规模较小,投资不大,比较适合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农民刘世州一家办起的基地就是这种类型。他家人多劳力强,责任田土多,他看到村里联办基地的人家收益好,激发了他办基地的热情;今年三月,他拿出四亩责任田,投资七百元,购买“顿地雷”良种香蕉苗七百株,还购买了化肥、农药,办起家庭蕉园。他常与县农业局试验示范基地的技术员联系,请教香蕉种植管理技术,因此,他种的香蕉成活率高,长势茂盛,按时抽穗,这批香蕉即将挂果。如今踏进坡脚村,山坡上,公路旁,江岸边,沟谷里,一片一片葱笼的蕉林,喷绿耸翠,惹人喜爱。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边远山区商品生产的一种势头!一种希望!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韦子忠
相关人物
刘世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