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商品经济的新崛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199
颗粒名称: 山区商品经济的新崛起
其他题名: 坡脚纪实上篇
分类号: F32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坡脚,离安龙县城三十公里,是南盘江畔依山傍水的布依寨,与广西隆林县的攀枝花村隔江相望。滔滔南盘江,把黔桂两省区紧紧相连,坡脚和攀枝花,就是在这里联结两省交通的水陆栈口。历史上,两广的洋纱、布匹、百货,云贵的桐油、烟叶、土特产,人挑马驮,沿着悠悠古驿道运往江岸,经过船只摆渡,使之货畅其流。这商贾之路,深入腹地,运距漫长,路途坎坷。至今,古驿道残存的艰险地段,仍依稀可见。
关键词: 安龙县 山区 商品经济

内容

坡脚,离安龙县城三十公里,是南盘江畔依山傍水的布依寨,与广西隆林县的攀枝花村隔江相望。
  滔滔南盘江,把黔桂两省区紧紧相连,坡脚和攀枝花,就是在这里联结两省交通的水陆栈口。历史上,两广的洋纱、布匹、百货,云贵的桐油、烟叶、土特产,人挑马驮,沿着悠悠古驿道运往江岸,经过船只摆渡,使之货畅其流。这商贾之路,深入腹地,运距漫长,路途坎坷。清朝年间,《兴义府志》记载:坡脚古驿道上的石门坎,堪称黔桂第一险关隘口。至今,古驿道残存的艰险地段,仍依稀可见。它记录着古朴的商品交换的历史。
  四十年代初期,随着抗日战争深入,安(龙)八(渡)战略公路迅速建成,行政区域管理强化,坡脚渐渐失去了要塞地位,开始萧条冷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商品经济呆滞,坡脚仍处于闭塞、沉闷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浪潮冲击着农村古老的大地,沉睡的坡脚苏醒了,商品流通渠道逐渐疏通,农副产品交易日趋活跃,全村三十九户农民就有二十五户从事农副产品运销活动。沿江一带丰饶的木材、红糖、龙须草、香蕉、芭蕉、黄果、油桐等大批量的农副产品运销到省内外几十个县、市,把资源优势变成了商品优势。农民也开始从“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困境中挣脱出来。
  记者走访了坡脚村一些农民运销户。在偏僻山区,他们比之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更具有灵活性、竞争性和冲击力。
  村长刘维碧,年近五十,祖辈务农为生。他过去认为,“为商则奸”,加之极左影响,怕沾“商”字的边。这几年,党的政策一开放,这个传统观念浓厚的农民外出贵阳等地跑了几趟,眼界大开,成了这里搞活经济的带头人,他从收芭蕉,黄果土特产品开始闯开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大门,学会了经营本领。坡脚的农副产品大多出产在沿江两岸,他就新造了一艘载重量四吨的机动船,方便了运销。这几年,他从农副产品运销中,每年纯收入四五千元。
  潘佰英,是运销活动中的“半边天”,她头脑灵、善交往,坡脚的运销活动就是她开头炮。一九七八年,她与安龙城里个体户联合,将坡脚的芭蕉运销凯里。不到一星期收购芭蕉一万多斤,净赚二百八十元,于是动员丈夫上阵,当年运销芭蕉收入三千元。芭蕉销路打开,运销人的多了,她又外出摸信息,开辟新渠道,转向运销龙须草。去年,她与兴义四分监签订合同,运销龙须草三百五十吨,认真履行合同,仅超计划就得对方奖金一千八百元,总计收入四千元。加上代购木材等项,全年收入上万元。
  潘佰洪,一九七〇年从工厂申请回家务农。一九七八年开始从事农副产品运销活动,一九八五年他与安龙县木材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在坡脚设立木材收购点。去年,他购销木材五百多立米,占坡脚木材运销总量的四分之一,收入四千多元。
  就是这批农民,深购远销,“闹”活了山区经济,他们也在致富路上举步。全村搞运销年收入上万元的有四五户,超千元的也有二十多家。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刘维碧
相关人物
潘佰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