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蔗之乡——八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146
颗粒名称: 果蔗之乡——八坎
分类号: S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八坎村果蔗种植历史悠久,以皮薄、脆性、汁多、味甜、色泽诱人的特点而名闻遐迩,是南盘江畔的一个地方特产。
关键词: 八坎村 果蔗 地方特产

内容

从停西到坡脚途中,有一个倚山傍水,风光绮丽的布依寨——八坎。
  八坎,地处南盘江河谷,果蔗生产条件非常优越,种植果蔗已有上百年历史。八砍的果蔗以皮薄、脆性、汁多、味甜、色泽诱人的特点而名闻遐迩,是南盘江畔的一个地方特产。
  榴花盛开的五月,时值果蔗抽苔拔节的黄金季节,层层的蔗田里横竖成行的果蔗已经长得比人高了,一根根挺拔直立的果蔗露出杏红色匀称骨格,令人望蔗止渴。蔗林深处,依稀可见布依青年男女在给果蔗剥叶、除草、灭虫。坡脚乡布依族青年秘书黄安华就是本村人,他给我们谈起家乡果蔗生产情况,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之情。他说,这几年果蔗市场兴旺,价钱又好,使八坎的果蔗生产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打破过去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小打小闹的局面,扩展到利用稻田连片栽种,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去年,全村二百户人家中就有一百四十户种果蔗,面积八十六亩;今年种果蔗的人户又增加了二十多户,种植面积达一百一十亩。果蔗发展快,致富布依人。去年,全村果蔗产量三十五万公斤,收入七万元,户均达三百五十元。布依族青年韦朝堤,一九八一年开始用两分田种果蔗,几年来尝到了甜头,去年他承包了别人的一亩三分田,加上自家的责任田在内,一共种了三亩多果蔗,还套种土烟。由于他精心管理,果蔗长得又粗又大,一根重四五公斤。去年,果蔗加土烟收入三千七百元,人均七百多,成了全村果蔗致富的知名户。秘书还告诉我们,村里的青年小伙和姑娘们穿的料子服装、皮鞋、戴的手表、玩的收录机、吉他都是靠自己种果蔗的收入买的。现在,村子里有六个青年买了收录机、价格都是二三百块的,还有十多户新买了缝纫机,果蔗给布依山村的人民带来了甜密的生活。
  八坎不通公路,一年几十万公斤果蔗怎样运销出去变成商品呢?当地农民说,由于这里的果蔗质量好,有名气,蔗甜不嫌山路远。每年的农历冬腊月到第二年的二三月间果蔗收获季节,八坎附近的化力、幺塘、木咱、坡脚等地的农民以及安龙、兴仁城里的个体户,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进村采购果蔗,运到安龙、兴仁、兴义、普安、盘县以及云南的罗平、曲靖等地销售,家家户户的蔗田都成了果蔗市场,热闹之时,前来采购果蔗的人多达二百余人。他们把果蔗源源运出山外,使这里的优势得到发挥。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黄安华
相关人物
韦朝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八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