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山区商品流通架金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106
颗粒名称: 他为山区商品流通架金桥
其他题名: 访停西乡农民乡长韦开良
分类号: F32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韦开良作为乡长,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卖桐难”,促进油桐产业发展。
关键词: 韦开良 农村商品经济 油桐产业

内容

我们来到南盘江畔的布依山寨——停西。沿途,处处山峦叠翠,桐林葱葱,芭蕉串串,蔗田茫茫。
  听说,农民乡长韦开良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是个很活跃的信息人物。在乡政府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土生土长的乡干部。而立之人,生气勃勃,穿一身时兴的西装愈显精明活络。他侃侃而谈,带着浓厚的布依族语音韵味;讲起那些有根有据的事实,说起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数字,听来切实可信。
  油桐,是停西乡农民的一大资源优势,是致富的一条门路,近年来发展很快,垦复和新种植六千亩。韦开良走马上任的一九八四年,刚好是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第一批种植的油桐进入结果期。满山遍野,果实累累,缀满枝头。油桐喜望丰收,农民却愁上眉头。这年,桐油滞销,全乡又没有收购点,农民只好人挑马驮把油桐籽运到四五十公里远的化力、龙广去出售,不是几天几夜卖不出去,就是被压级压价,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得不到真正实惠,望山兴叹!更有甚者,费之收掮,烂在山上,货弃于地。于是乎,解决农民“卖桐难”成了停西乡的燃眉问题。谁能打开这个局面?农民望眼欲穿。刚由普通农民当上乡长的韦开良站了出来,他倡议由二十五人联□合组成了停西乡农副产品产销公司,大家推荐他担任公司经理。他力排困难,筹集资金,千里迢迢从四川购来五台榨油机,自己动手安装,短短三个月就办起了桐油加工厂。就地收购加工桐油,既节约了大量运输劳力,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还留下大量饼肥,一举多得。然而桐油在当地销售实难,必须“打”出去。为此,韦开良又带着推销员下两广,进湖南,闯福建,跑了省内外几十家工厂和部门,获取信息,寻找市场。他出外闯荡了一圈,增添不少知识,颇有点企业家的眼光和胆略。回县后,得知县里一家公司与省外商家签订的合同到期,急需桐油,他果断地把加工出来的桐油推销出去。韦开良说起这件事,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深有感慨地说:老蹲在山沟里不闯大世界,很难掌握市场行情,遇到好机会也没有胆子拍板。那一年,全乡加工销售桐油二十七吨,为农民增加六万四千元收入,公司盈利一万多元。销路打开了,油桐生产稳步发展。目前,全乡桐油加工坊由一九八四年的五个发展到九个,油榨机增加到九台,每年可加工油桐十五万公斤,从事油桐加工的农民有六十五人,全乡每年加工收入达四五万元。
  为把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韦开良为农民提供大量信息,帮助排忧解难。三年多来,他采用亲自上门、信函联系、与亲友同乡挂钩等办法,在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十五个信息联络点。去年,一百多个农民从这些信息联络点获得信息,推销油桐籽二十五万公斤,芭蕉一百一十五万公斤,红糖二十万公斤。
  采访韦开良,使我们看到,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八十年代新农民的形象,他们在极力挣脱小生产观念的桎梏,由被动的生产者,逐步转变为主动的经营者;由自然经济框架中的生产者,逐步转向商品经济格局中的“经纪人”。山沟里,这些闯荡新天地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再也不愿困守穷庐了,一个个,一群群,将去开辟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盘江千里行(27)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韦开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停西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