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命脉”的簸箕地村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658
颗粒名称: 掌握“命脉”的簸箕地村人
分类号: S27
摘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仁县簸箕地村人对这句话感受最深。入春以来持续干旱,许多地方的农民心急如焚。近几年连续干旱,簸箕地村却连年丰收。那是一九七六年,簸箕地村人发现寨子里有两个洞里有地下水。当时的队干部们心动了,他们请来了水利部门的技术员探测,查明地下水流量大,是一个好水源。消息传开,寨里人议论开了。全寨人的心逐步靠拢到一起了。这以后,提灌站逐年扩大,配套,先后购买了三台变压器,两台水泵,三台电动机,两台柴油机,还修了三百来米长的渡糟。累计投资三万二千多元,其中国家补助仅三千元,其余都是群众集资,户均五百多元。现在簸箕地村人说起他们的提灌站,都感到十分自豪。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水利 命脉

内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仁县簸箕地村人对这句话感受最深。
  入春以来持续干旱,许多地方的农民心急如焚。而簸箕地村人似乎没感到天旱的威协,他们的丘丘稻田里水汪汪明晃晃,适时撒下了稻种。
  近几年连续干旱,簸箕地村却连年丰收。
  是他们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吗?不!
  十年前这里的人同样为水发愁。那时,这个小村子里仅有四十来亩稻田,而且多是“望天水”,人们的主粮是包谷。十年来,他们凭着自身的力量,大兴水利,不但使原有的稻田饱灌,还逐年土变田,现在土变田已达二百八十亩,而且旱涝保收。有人算过帐,以田土产量差额计,十年来累计增产粮食五十万公斤左右。人们的主粮已由包谷变成了大米。
  这个变化是怎么获得的呢?这得从十年前说起。
  那是一九七六年,簸箕地村人发现寨子里有两个洞里有地下水。“可不可以把水抽上来灌田呢?”当时的队干部们心动了,他们请来了水利部门的技术员探测,查明地下水流量大,是一个好水源。 消息传开,寨里人议论开了。“一定要把地下水引到田里来!”一些农民说。“谈何容易,地下水低于地面十多米,我们这个穷地方那有那么多钱来搞?”另一些农民摇头。队干部们把群众请来,给他们算帐:如果建设一个提灌站,把水抽上来,每户土变田两亩,一年可增收稻谷千多斤,而且不愁天干无收或歉收。全寨人的心逐步靠拢到一起了。于是大家商定,采取集体贷款责任到户的办法,加上国家给予的少量补助,当年建起了提灌站,当年即开始受益。这以后,提灌站逐年扩大,配套,先后购买了三台变压器,两台水泵,三台电动机,两台柴油机,还修了三百来米长的渡糟。累计投资三万二千多元,其中国家补助仅三千元,其余都是群众集资,户均五百多元。现在簸箕地村人说起他们的提灌站,都感到十分自豪。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国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