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卜乡封山育林情况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622
颗粒名称: 平卜乡封山育林情况调查
分类号: S755
摘要: 封山育林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成效高的营林措施,具有费省效宏的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我县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鉴于目前国家财政仍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人工造林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封山育林,促进我县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近来,我们对平卜乡封山育林工作进行了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好,值得学习推广。并且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封山育林。一九八〇年,该乡又重新定点划界封山育林。据调查,平卜乡八个村百分之八十五的自然寨都有封山育林地,全乡封山育林地二千五百多亩,其中有六百八十多亩现已成材可进行间伐,解决农民生活用柴。他们确定了封山育林地后,划清界线,落实管理责任制。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封山育林 措施

内容

封山育林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成效高的营林措施,具有费省效宏的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我县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鉴于目前国家财政仍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人工造林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封山育林,促进我县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近来,我们对平卜乡封山育林工作进行了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好,值得学习推广。
  一、长期坚持,初见成效。 望谟县平卜乡封山育林具有较长历史。五十年代,由于公民建筑、大炼钢铁,该乡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加之连年山林火灾,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水位下降,大面积稻田缺水灌溉,该乡农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开始体会到毁坏森林造成的恶果。当地群众说得好:“砍完了树木就等于断了水源,稻田无水等于断了命根。”并且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封山育林。五十年代末,该乡八个村有四个村,六十年代初有三个村开始封山育林。但由于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乱砍滥伐歪风吹到偏僻的山村,封山育林地几度遭受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林业方针、政策,为开展封山育林工作提供了政策保证。一九八〇年,该乡又重新定点划界封山育林。据调查,平卜乡八个村百分之八十五的自然寨都有封山育林地,全乡封山育林地二千五百多亩,其中有六百八十多亩现已成材可进行间伐,解决农民生活用柴。同时发挥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
  二、责任落实,公约严明。 平卜乡封山育林的主要经验是责任落实,公约严明。他们确定了封山育林地后,划清界线,落实管理责任制。主要采取集体封山、集体管护和集体封山、联户管护两种形式。在村寨附近的风景林或水源涵养林均为全封式封育。封山划界后严禁放牧、砍柴、割草等影响树木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距村寨较远的,采取半封式封育,在保证现有母树和幼苗、幼树生长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适量砍柴、割草。 封山育林责任制落实后,该乡八个村都制订了严明的村规民约。打上村的公约中规定:“对偷砍封山地内胸径十厘米以上的树木,每棵罚二十元;十一厘米以上罚五十元。全封式的封山地内树木自燃干枯都不准砍伐,违者按偷伐处理。”并且对乡规民约狠抓了兑现,因此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在,里奖、打上、纳绒、打道、平卜五个村已有封山育林地六百八十多亩,基本成材,平均树高十二米,胸径十四厘米。平均每亩保留一百一十棵,郁闭度零点七以上。部分可间伐利用,增加收入、解决烧柴问题。
  三、巩固成绩,扩大封育面积。 今年县林业工作会议后,乡政府决心巩固现有成绩,继续扩大封育面积。计划把具有较高自然更新能力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地二千一百多亩,采取行政指导和农民承包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把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开展封山育林的同时抓人工造林,力争在“七五”期间把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百分之十五点二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为绿化荒山、治山脱贫走出一条新路。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