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菜吃到种菜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403
颗粒名称: 从买菜吃到种菜卖
其他题名: 德臥镇农民观念的转变
分类号: F304.3
摘要: 在南盘江畔新兴的小镇德卧,记者走访了镇负责同志,他同我们谈起了这里的变化。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的兴建,德卧镇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蔬菜生产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一九八二年,水电九局进驻德卧时,在当地买不到蔬菜,只好到外地去运菜。他们种的蔬菜不仅能满足德卧镇水电九局基地几千人家的生活需要,还供应天生桥电站丫叉工地。现在,每年季节性和常年性生产的蔬菜产量达六十万至七十万公斤,种菜增加的收入在十万元以上。德卧镇农民改变观念,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生产的做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蔬菜生产 工程建设 农民收入

内容

在南盘江畔新兴的小镇德卧,记者走访了镇负责同志,他同我们谈起了这里的变化。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的兴建,德卧镇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蔬菜生产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过去,这里的农民种菜的很少,大多数都是到龙广等地买菜吃。一九八二年,水电九局进驻德卧时,在当地买不到蔬菜,只好到外地去运菜。如今情况〓不一样了,这里的农民已经从不种菜,买菜吃的旧习惯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生产。他们种的蔬菜不仅能满足德卧镇水电九局基地几千人家的生活需要,还供应天生桥电站丫叉工地。蔬菜的品种也由单一的白菜、莲花白发展到有莴笋、丕蓝、芹菜、花菜、韭菜等十多个精细品种。部分农民还从季节性生产发展成为常年性蔬菜生产专业户,蔬菜专业户遍及全镇四个村十多个村民组,有一百多户,蔬菜种植面积达一百二十多亩。现在,每年季节性和常年性生产的蔬菜产量达六十万至七十万公斤,种菜增加的收入在十万元以上。蔬菜生产的发展,既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该镇云盘村民组青年农民敖凤康是这里种菜致富的典型人物。
  踏进该村地界,老远就隐约看见整块整块绿油油的菜地。刚进寨门,迎面碰见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小敖。来到一幢一楼一底、油漆光亮、崭新的水泥房前,小敖笑盈盈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他的新居,是前年才修的,去年又加了一层,都是靠种菜挣来的。这几年他用一亩地常年种菜,每年收入二三千元,加上种粮、养猪等在内,人均收入达七百多元。在他家门前的菜地里,正育有蕃茄、辣椒和茄子秧,已经可以移栽了。沙罩里面是他选育的花菜良种。小敖说种菜要抓季节,把好茬口才有好的经济效益。他指着地里的几厢小葱说,三月间,德卧的民族节日很热闹,饮食摊多,这些小葱就是专门预备下的,到时可卖两百来元。他的蔬菜经常是第一个上市,很俏市。小敖种菜靠科学,书刊就是他的老师。他订购了《蔬菜栽培学》、《中国蔬菜》、《蔬菜生产问答》等十多种科技书刊,认真研究,受益不浅。
  村民组长敖凤阳家种菜、养猪、粮食生产齐发展,去年种菜收入一千六百元,养猪收入一千七百元,加上粮食等全年收入六千多元,人均五百多元。他算了一下,云盘组常年种菜的有二十五户,一年生产各种蔬菜十万到十五万公斤,收入年均超过千元以上的有十五户。敖组长说,为了让大家掌握种菜技术,他们与上海农科院、州科技情报所等挂了钩,定期取得有关资料和菜种。
  德卧镇农民改变观念,大力发展商品蔬菜生产的做法,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裕
责任者
冯永方
责任者
敖凤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德卧镇水电九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德卧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