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气韵生动的风俗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278
颗粒名称: 一幅气韵生动的风俗画
其他题名: ——读《赶乡场》
分类号: J211.24
摘要: 青年作者聂吉的发轫之作《赶乡场》在今年第一期《山花》面世,透露了我州文学作者在新一年将有新进展的消息。《赶乡场》的成篇,作者似乎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一些镜头,就勾勒出一幅农村生活的风俗画。《赶乡场》虽然文字不长,但我们看到作者显示出来的文字功力。当然,我以为《赶乡场》的成功,主要的还在于通过乡村生活的片断,写了农村深层的形态和农民深层的心态,尤其是对农民文化传统沉积的审视,给读者留下一定的艺术空间。《赶乡场》的问世,决非偶然。此前,聂吉已写了不少小说、散文,生活和艺术都有了一定积累,成为我州较有实力的一名青年作者。我们希望聂吉积极进取,写出更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好作品。
关键词: 聂吉 农村生活 风俗画

内容

青年作者聂吉的发轫之作《赶乡场》在今年第一期《山花》面世,透露了我州文学作者在新一年将有新进展的消息。
  《赶乡场》的成篇,作者似乎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一些镜头,就勾勒出一幅农村生活的风俗画。然而,细心的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深味作者的严谨、精心。
  开篇,布依女子将近乡场时,作者惜墨如金,用穿衣、抿发、照镜三个细节,就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乡风扑面而来,而且,一下子就看到作者观察生活之用心。接下来,写了乡场上密密匝匝的人群、吵吵嚷嚷的叫卖、五花八门的小摊,其重点放在对平顶水泥房主人、喝酒汉子和选衣姑娘的描述上,作品不仅显示出一种生动的气韵,写法上也就疏密有致,平中见奇。读者从浓缩的一场一景,感到农村生活的无比丰富。
  《赶乡场》虽然文字不长,但我们看到作者显示出来的文字功力。“内中有一两幢平顶水泥房,赫赫的打眼,鹤立鸡群一般”,“人家从门前过,脚也住了,眼也定了,端详一回,忍不住要发阵感叹”,“众人一时都禁了声,有的叹着气走开了”,“围看了一阵,先有个姑娘拿件鲜红的衬衣比试,又羞羞地让姊妹们评论。一阵惊叫一阵疯笑。眼馋馋的,声声颤颤的,一齐怂恿,催促”。这些文字简约,凝练而富于表现力。看得出,作者遣词造句都是很考究的。
  当然,我以为《赶乡场》的成功,主要的还在于通过乡村生活的片断,写了农村深层的形态和农民深层的心态,尤其是对农民文化传统沉积的审视,给读者留下一定的艺术空间。喝酒汉子醉酒后的踉跄、大骂,是叫人心悸的。姑娘面对心爱的衣衫,说“等挨我阿妈讲了,下一场再买”,又让人不禁心酸。同时,我们更看到作者在结束时所说的“这年把,乡场的街子总是一场比一场不同;原先没见过,没听过的,就在这里见到了,听到了。一件件的新奇事,撩拨着山里人,激动着山里人,于是他们就去猜测山外的世界,追究可以想象和难以想象的原因”,要不然,山里人何以盼赶场,对场期记得毫不含糊呢? 《赶乡场》的问世,决非偶然。此前,聂吉已写了不少小说、散文,生活和艺术都有了一定积累,成为我州较有实力的一名青年作者。我们希望聂吉积极进取,写出更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好作品。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惠龙;
责任者
聂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