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庄之变振奋人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014
颗粒名称: 海庄之变振奋人心
分类号: F30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庄村是布依族农民为主的村庄,过去“三多”,现在通过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充满生机。
关键词: 海庄村 生产发展 布依族

内容

距安龙县城三公里,有一个海庄村。海庄村四百一十三户人家、二千零一十四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三点二是布依族农民。过去,这个村是一个“文盲多,信迷信的多,生产蛮干的多”的“三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一九八三年以来,这个村组织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利用书报杂志为群众传递致富经验和信息,并请县农业局、畜牧局,科委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先后到村举办了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沼气利用、畜禽病防治、科学养猪、食用菌栽培、科学种植大白菜等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三百八十多个骨干农民技术人才。
  短短几年,海庄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下面这些数字谁见谁咋舌,但细细想来,又尽在情理之中。
  人均收入
  1983年:不足100元。
  1986年:400元。
  种植业
  1983年:人均吃粮215公斤。
  1986年:人均吃粮500公斤;有12个培育水稻良种专业户;有57个种菜专业户;有1个药材种植专业户。还有6户进行食用菌栽培。
  养殖业
  1983年:三户1头牛,两户1头猪。
  1986年:户均1头牛,人均1头猪。还有养鸡300只以上者10户,养鱼专业户3户,养蜂专业户1户。
  工副业
  1986年:石、木、泥水工匠200多人;72户从事编织业;10户从事加工业;7户从事汽车、拖拉机运输业。
  群众生活条件
  1986年:已有水泥平房57幢;新盖砖瓦房408间;全村有收音机186部;缝纫机136部;自行车148辆。
  精神文化生活
  1986年:民兵排办的青年民兵之家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之家”;分别有22名、18名、5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州、省、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还有一个拥有2台放映机的电影放映专业户。
  海庄的变化令人振奋,给人鼓舞。海的广阔前景,看到了我州由穷变富的希望庄几年来的巨变,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改革所在。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覃智仁
责任者
詹富江
责任者
胡德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海庄村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