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笑”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692
颗粒名称: 新“三笑”之谜
其他题名: 访全国个协先进代表大会代表张源昌
分类号: G44
摘要: 十一月底,张源昌当选为出席全国个体协会先进代表大会代表。他曾有过“三笑”的故事,被兴义县乌沙乡牛膀子村群众传为美谈。一九八二年,张源昌从乌沙区白碗窑乡迁至牛膀子村居住。最后,张源昌决定贷款。这以后,张源昌四处奔走借款。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一九八五年春节,牛膀子村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乡亲们欢欢喜喜地在亮堂堂的屋里吃年饭。村里的学校感激他,送来了二百元材料费,张源昌谢拒了。去年五月,张源昌与本村两名群众联办了打米磨面加工房,大大方便了村内外群众。人们又在猜测,张源昌可能要修一幢新房子。这一回,张源昌可是爽朗地笑开了!回味着这一句话,我豁然开窍——这不就是张源昌“三笑”的谜底吗!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当选 谜底

内容

十一月底,张源昌当选为出席全国个体协会先进代表大会代表。他曾有过“三笑”的故事,被兴义县乌沙乡牛膀子村群众传为美谈。
  一九八二年,张源昌从乌沙区白碗窑乡迁至牛膀子村居住。他看到这里有的人家点的是煤油灯,有的人家烧柴禾照明,乡亲们打米磨面要赶到四公里之外的乌沙街上,进行加工,群众生活和学习都很不方便。他想,要是能接通电源,这些问题都可解决。但是,这谈何容易,上千元的投资到哪里去筹集?他想了两条路:一是发动群众集资,二是自己一人拿钱,但是都不成。因为,这里的群众虽然大部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有积蓄的毕竟很少;他自己拿出这笔钱也有困难。最后,张源昌决定贷款。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支书和村长,得到了他们的热情的支持。
  这以后,张源昌四处奔走借款。一九八三年,他在乌沙信用社贷款一千五百元,兴义县个体协会帮他借得三千五百元,加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下的一千元。他把这些钱全部用来购买变压器、变速箱、避雷针、水泥电杆、瓷瓶、电线等。经过一年多的筹建,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一九八五年春节,牛膀子村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乡亲们欢欢喜喜地在亮堂堂的屋里吃年饭。
  这时,张源昌如愿以偿,会心地笑了。
  村里的学校感激他,送来了二百元材料费,张源昌谢拒了。他对郭书章等三家“五保户”免费供电,对小顺义等困难户半价收电费。对此,村长鼓励,多数群众赞扬,少数人议论开了:
   “打肿脸充胖子!那六千元够他勾腰驼背苦十年。”张源昌听后,只是淡淡地一笑。
  去年五月,张源昌与本村两名群众联办了打米磨面加工房,大大方便了村内外群众。这年,张源昌等联办的加工房共加工谷子二十万公斤、磨面三十万公斤、加工粑粑二十万公斤。张源昌还清了贷款,还有结余。人们又在猜测,张源昌可能要修一幢新房子。但是,一些人又傻眼了:张源昌把还贷款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支持本村缺投资的两个农户买电动机、打米机,扶持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于是,亲朋好友埋怨张源昌了:独家经营不好吗?你偏要自找对手,大家挤一条独木桥,看你今后怎么捞收入!”
  这一回,张源昌可是爽朗地笑开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接电安灯,不图名利,只图大家共同富裕。回味着这一句话,我豁然开窍——这不就是张源昌“三笑”的谜底吗!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汪富国
责任者
张源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