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三级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569
颗粒名称: 楚雄彝族自治州三级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分类号: G75
摘要: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西部,全州九县一市共二百二十二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六十多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楚雄州的民族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发展十分缓慢。教育事业的落后,影响了民族干部的成长,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州委、州政府采取措施,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挤出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全州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三级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对全州五百多个特困乡的小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和课本费,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今年全州录取中专生一千六百七十七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五百一十九人,占百分之三十一。
关键词: 楚雄彝族自治州 三级民族教育体系 教育事业

内容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滇中西部,全州九县一市共二百二十二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六十多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楚雄州的民族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发展十分缓慢。教育事业的落后,影响了民族干部的成长,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自治州党委和政府认识到,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真正让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没有人才不行,而大批人才的培养、成长则有赖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因此,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州委、州政府采取措施,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挤出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全州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三级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州委、州政府在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中,采取了以下特殊政策和具体措施: 一、实行两免费。对全州五百多个特困乡的小学生实行免交学杂费和课本费,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
  二、创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一九八〇年在彝族聚居的武定县发窝区创办了一所全日制民族小学,专门招收经济比较困难和文化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书籍费全部由国家供给。现该校在校生近三百名;在州政府所在地鹿城兴建了一所民族中学。一九八二年开始招收高中班,一九八五年首届毕业八十五人,其中六十多人升入大、中专学校,其余学生绝大部份被招聘为民办教师。今年毕业九十四人,百分之八十已被大、中专学校录取。
  三、创办民族班。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在各县、市的第一中学开办民族班(初中),每年从当地招生五十名,现累计已有三十名民族学生进入民族班学习,毕业生近一千五百名。州属卫校、财校、农校、农机化学校、师范以及师专也都开办了民族班。几年来,已有近二千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中专民族班学习,其中一千名已毕业参加工作。
  四、创办半寄宿制民族高小班。从八四年开始,先后在山区、高寒山区和边远地区创办半寄宿制高小班,现已毕业一百一十多个班,五千多人,在校二百二十多个班,学生一万一千多人。
  五、对特困民族地区民办教师的报酬,改变过去大部份从农民中提留为国家补助,从今年起,全州民办教师的报酬全部由州财政支付;动员城镇公办教师及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任教,对他们的报酬、、生活、探亲等给予优惠和照顾。现在,楚雄州已初步形定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全州有小学四千八百零九所,在校生三十四万六千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百分之九十七点四,有四个县普及了初等教育;普通中学、农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共一百七十七所,在校生七万四千三百多人。少数民族在校生小学为百分之二十六点一,中学为百分之十八点五,中专为百分之三十一点六,大专为百分之三十二点八。少数民族在校生数量与人口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少数民族学生的质量逐年提高,大中专录取率也逐年提高。今年录取一百五十八人。今年全州录取中专生一千六百七十七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五百一十九人,占百分之三十一。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教育体系,今年,州委、州政府已将州师范学校改为民族师范,并创办了州民族干部学校。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自治州少数民族教育的暂行规定,为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