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水电事业而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466
颗粒名称: 为祖国水电事业而战
分类号: TM612
摘要: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千百年来穿峡谷,跃险滩,狂放不羁的南盘江,万没想到会遇上比她巨大得多的力量,只得俯首称臣,乖乖地按建设电站勇士们的意志改变了流向。武警水电一总队的建设者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辛勤的汗水和着喜悦的泪水,不住地在脸上流淌……为了这一天,他们——成千上万的勇士,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智慧和忠诚。这个班长叫张韶华,今年十九岁,两年的军营生活,使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指挥员。经介绍,我们得知他名叫陈永正,是位志愿兵掘进机副机长。陈永正家住广东潮阳农村,一九七三年入伍。接到部队送去的归队帮忙的通知后,立即赶到了工地。退休的郑建,按政策规定不参加工资改革。
关键词: 武警水电一总队 建设者 水电事业

内容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千百年来穿峡谷,跃险滩,狂放不羁的南盘江,万没想到会遇上比她巨大得多的力量,只得俯首称臣,乖乖地按建设电站勇士们的意志改变了流向。武警水电一总队的建设者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辛勤的汗水和着喜悦的泪水,不住地在脸上流淌…… 怎能不激动啊!为了这一天,他们——成千上万的勇士,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智慧和忠诚。
   十一月中旬,我们来到天生桥二级电站工地,耳闻目睹英雄们的壮举,谨摘取几朵晶莹的浪花,奉献给读者: 真正的男子汉 浇注工地,狭窄的工作面上,被钢筋网紧紧地罩住,人钻到里面施工,转不开身子,更用不上机器。战士们把混凝土一锹锹地甩进网里,一个矮少的战士猫着腰,用振捣器吃力地振捣密实,随着工作面的变窄,他只好爬在网里施工,整个人象混凝土铸成。同志们劝他:班长,上来休息一会儿,我们替替你。”“你们个儿高,站不下,还是我干方便。”小个子班长高声回答,同时利索地指挥着他的战士们。这个班长叫张韶华,今年十九岁,两年的军营生活,使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指挥员。他和他的战友们,几年来在这块荒茫的山沟里,把二十万立方米混凝土浇成了坚实的坝体。
  在温度高达四十多度的引水隧洞二号支洞的掘进机操作室里,我们见到一位三十岁左右的老战士,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机械,只见他满脸的汗水直往下掉。经介绍,我们得知他名叫陈永正,是位志愿兵掘进机副机长。
  陈永正家住广东潮阳农村,一九七三年入伍。在他的档案里,记载着他在十四年军旅生涯中,三次荣立三等功、二十多次受到嘉奖的光荣历史。去年七月,老父和独身哥哥相继病逝,他料理后事后,背了几百元债务,在妻儿的泪眼送行下归队。妻子和亲戚们都劝他早日转业回家。陈永正心里也很清楚这个时候家里确实很需要他:数亩责任田的耕种,繁琐家务的料理和年幼孩子的教养。他也曾有过“向后转”的念头,还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的要求。但是,当部队没有批准他转业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却一面写信做亲人的工作,一面带领全排战士进行紧张的施工。他所在的连队是担负隧洞掘进任务。他作为一名副机长,每天施工都比别人干得多。一天,陈永正带领全排正在上班,突然,掘进机卡钻停机,一检查,才发现是机刀损坏。由于场地狭窄、人多了不便工作,他一人钻进仅有半米见方、积水齐膝深的缝隙里,背贴着淌着寒水的洞壁换装起机刀来,三个小时后,随着“轰隆”一声,瘫痪的掘进机又飞转起来。
   脱了军装还是“兵” 开挖工地,车来车往,四立方米电铲机张开大口,将土石装上汽车……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三位由于部队缺少驾驶员而请回来的退伍战士。他们是王稼庄、陈显聪、曹天炎。王稼庄一九七五年从贵州六枝入伍,前年十一月退伍回乡后,他和妻子在公共汽车站的旁边买了一间房子做铺面,计划在三年内当个万元户。接到部队送去的归队帮忙的通知后,立即赶到了工地。
  陈显聪和曹天炎同是一九六九年入伍、一九八〇年退伍的泸州同乡,陈显聪退伍后,家里劳力少,负担重,生活比较困难;而曹天炎回家后却进了副食品加工厂,工资收入高,而且还推举为村办酒厂厂长。当他俩接到归队的通知时,老婆、孩子横竖不让他们走,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没劳力;一个是失去挣钱的机会和厂长的“宝座”。但他们却毅然按时来到部队,投身到紧张的施工队伍。
  他们退伍后毅然奉召归队的行动,深深地激励六连老战士李续猛。李的家里有许多实际困难,多次来信希望他退伍回去。当他听到三位退伍战士回部队参战的事迹后,决心安心服役,并要把全部精力献给电站建设,仅去年一年,他就干了三百九十五天的活,创产值八万三千多。
   严而可敬的指挥员 坝索首部工程是重点工程中的“重点”。总队组织了五个支队和两个营在这里会战。总队主要领导和各支队的支队长、政委们坚持现场指挥,工程的关键部位都有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把关。
  一次,凶猛的洪水将刚清好的工作面灌满了泥浆。抽水机用不上,大型机械不能用,二支队连日组织五个连队的干部战士到现场清理泥浆。他们用脸盆端,水桶提,近千人整整干了一天没干完。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的副支队长程恩华,心里万分着急。这时,总队长孙仁义来到工地,指着程恩华厉声说道:“你这个副支队长是怎么指挥的,明天再不清出来,我就撤了你的职。”听起来很武断,急啊!说归说。第二天一早,他把总队机关和直属单位的男女老少全部拉到工地清理淤泥。他自己也不例外,鞋子一脱、裤腿一卷,一会站在泥浆里铲淤泥,一会抬着箩筐走在泥中。
   他退了但没有休 优秀共产党员郑建,是六支队原副支队长,从事水电事业三十多年来,他转战南北,从映秀湾、葛州坝、潘家口,直到天生桥,都留下了他从事水电事业的足迹,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感人的事迹。这里要说的,是关于他在被决定退休后的一段佳话。
  去年四月,郑建退休后暂留部队。有人建议他到处走走,以补偿几十年的辛苦劳碌。但郑建却笑着说:“干惯了,要让我闲着,还觉得不舒服。”在一次抗洪战斗中,他主动带领一支队伍开上抢险护堰第一线。一次,首部明渠围堰内的抽水泵发生故障,积水急剧上升,严重地威胁着围堰的安全。在这紧急关头,郑建二话没说,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抢修水泵,战士们也纷纷跟上,终于排除了故障,保住了围堰。
  退休的郑建,按政策规定不参加工资改革。这样他每月的收入大约要少四十元。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自己说:“要说干工作都是为了钱的话,那么,我们的战士每月只拿一点津贴,那就不干工作吗?” 战果辉煌前程艰辛 几年前,武警水电指挥部一号首长,拿着国务院关于加快红水河(南盘江是其上游)开发利用的指示,向他的水电勇士发出了动员令。
  从一九八二年五月天生桥工地第一声施工的炮响,四年多来,勇士们没有辜负首长的期望,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伟绩:两年完成了原计划三年的前期准备工程,修筑了三百五十公里的盘山公路,建成了年产三百五十万吨的人工砂石生产线和混凝土拌和系统,架通了长逾百米、载重三百五十一吨的桥梁。到今年十月止,建设者们挖土石方八百多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三十一万五千多立方米。这些壮举愚公看后,恐怕也会啧啧赞叹啊! 今天,截流虽然成功了,但天生桥电站建设的任务更艰巨,我们预祝英雄们取得更辉煌的胜利!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永正
相关人物
王稼庄
相关人物
陈显聪
相关人物
曹天炎
相关人物
李续猛
相关人物
程恩华
相关人物
郑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