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浪山寨的民小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815
颗粒名称: 鱼浪山寨的民小教师
分类号: G45
摘要: 在二十二年的风雨中,他始终站在这所民办小学的讲台上。那是一九六五年金秋时节,当时还是生产队会计兼记分员的黄春甫,就被热心办学的大队党支部推上了鱼浪民办小学的讲台。那时的学校办在大队公房里,设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学生来自四个生产队,教师只有黄春甫一人。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一年的五年间,黄春甫身兼三职,年年辛苦到头,每月工分折款六元的微薄报酬终因不能兑现而告吹。黄春甫就把自家本来就很紧张的住房的三分之二腾出来作教室,发动学生自带桌凳,开始了家庭办学的艰难历程。黄春甫一家九口人,天天与这些学生为伍。黄春甫的办学热情,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
关键词: 鱼浪山寨 民小教师 黄春甫

内容

他叫黄春甫,是安龙县平乐乡鱼浪布依村的民小教师。在二十二年的风雨中,他始终站在这所民办小学的讲台上。
  那是一九六五年金秋时节,当时还是生产队会计兼记分员的黄春甫,就被热心办学的大队党支部推上了鱼浪民办小学的讲台。那时的学校办在大队公房里,设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学生来自四个生产队,教师只有黄春甫一人。教学负担是可想而知的,而他的劳动报酬只是生产队给记一个同等劳动力的工分。每年秋收结算,一个劳动日工分最多能分到两毛钱。又由于多数农户补不起“口粮钱”,因而年终分配往往不能兑现。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一年的五年间,黄春甫身兼三职(会计、记分员、民办教师),年年辛苦到头,每月工分折款六元的微薄报酬终因不能兑现而告吹。但是,他照常天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群众评工记分,深夜还要认真备课,批改学生作业。
  到了一九七五年,由于扯皮,大队的公房被拆除了。黄春甫就把自家本来就很紧张的住房的三分之二腾出来作教室,发动学生自带桌凳,开始了家庭办学的艰难历程。有些同学没有板凳,他又将自己家中的十三张板凳、两张方桌和一张书桌让出来给学生使用。他横下一条心,就是要把鱼浪小学撑持下去。一九七六年,这所家庭学校从原来的两个班增加到四个班,学生人数达一百零七人,教师也增加到四人。原来的两间教室已不够用,他便卖掉家中饲养的一头猪,新盖了两间草房作教室,重新添制了两块黑板,又把局面维持下来了。
  学校办在他的家里,一办就是三年。黄春甫一家九口人,天天与这些学生为伍。一百多名学生天天在他家进进出出,上课时书声琅琅,下课时打打闹闹。有些学生还带着幼小的弟妹来上课,有时又哭又跳,有时甚至拉屎拉尿,搅得他一家不得安宁。贤惠的妻子是理解丈夫的苦心的。她经常帮助他打扫教室,还从两里多远的地方挑水来供学生饮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春甫现在已是年近五旬,两鬓斑白的人了。他教出的学生从咿呀学语到佩戴红领巾,又从小学跨进了中学的大门,其中有十二名学生分别拿到了中专和中师文凭。有的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在党政部门担任了领导工作。可是,黄春甫仍然是一位老民办教师。他那五年的劳动报酬至今也没有兑现。其余十七年的教书生涯中,黄春甫除了领取国家发给他的补贴外,从未要学生家长的分文酬劳。这就是他——一个布依山乡民办教师的情怀,一种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朴实高尚的情怀。
   黄春甫的办学热情,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九月十日,当第二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他光荣地出席了黔西南州先进教师表彰大会。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韦纯剑;
责任者
黄春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