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人味,野山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785
颗粒名称: 人情人味,野山野情
其他题名: ——《野山》《秦川情》比较分析
分类号: J905
摘要: 当人们喜悦的目光停留在对《野山》的野情、野味的欣赏上时,当人们的审美观念放射出一种对《野山》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的肯定情绪时,当人们的伦理观念容许在新生活浪潮冲击下两个家庭的重新组合时,上影厂的又一部影片《秦川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沉的内涵,悲剧的美展现了农民的传统美德——人情美,反映了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新的政策后,农民的观念、意识的演变。两部影片都改编自近年发表的小说。总之,《野山》与《秦川情》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思索,来完成他们的探求。如“医疗站认女”这场戏中,人物的感情达到高潮,取得了动人的效果,渲染了朴素的人情美。
关键词: 野山 野情 野味

内容

当人们喜悦的目光停留在对《野山》的野情、野味的欣赏上时,当人们的审美观念放射出一种对《野山》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的肯定情绪时,当人们的伦理观念容许在新生活浪潮冲击下两个家庭的重新组合时,上影厂的又一部影片《秦川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沉的内涵,悲剧的美展现了农民的传统美德——人情美,反映了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新的政策后,农民的观念、意识的演变。
  两部影片都改编自近年发表的小说。它们在艺术上的追求都有着相似之处,而又各有自己的特点、风格。《野山》通过一个似乎平淡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一幅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变化,尤其是人的观念变化的图画。原作者贾平凹说过:新政策的颁发,新生活的复杂性在农民心上的投映,使得老年人和青年人,青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在对待土地、传统观念上有认识上的差别。尤其是年轻人。青年农民对自己的路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他们的身上有着世袭下来的旧习惯,所以他们追求新的生活显得很艰难。《鸡窝洼人家》就是这些思考的结果。《秦川情》通过一个悲剧故事:一对不相称的婚姻的解体,反映了三中全会后农村的变化,揭示了农村的经济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心理、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
  《野》选取两户家庭,由他们带有喜剧成分的矛盾瓜葛和重新组合,《秦》则由两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相称的桩桩和孤儿榆钱儿的婚姻的解体,共同反映出当代农民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心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演变。
  当代农民有他们的向往,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迷惑,他们的骚动和不安;他们会因此而以一种简单的或复杂的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如禾禾和灰灰等的对比、省悟——如桩桩认女。禾禾、灰灰、桂兰、秋绒,正是在痛苦的自我审视下,各找适合的人。桩桩虽对榆钱儿有深厚的感情,而榆钱儿对桩桩的收养之恩则是表现在感情的依恋上;但生理上、心理上的不相称(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则是这桩婚姻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桩桩认识到和榆钱儿的婚姻的不可能,于是自杀成全榆钱儿和大喜;榆钱儿认了桩桩为父亲。农民的痛苦,农民的美德,全在这里了。
  总之,《野山》与《秦川情》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思索,来完成他们的探求。编导的真正目的是想把自己对新生活的思索和农民的痛苦,通过画面体现出来,以此展开一场对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讨论。这也是它们的艺术价值所在。但在用电影手段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方面,《野山》似乎没有很好的表述,禾禾这一形象显得不稳。《秦川情》较之《野山》,无论在人物的内心复杂世界的外部表现——动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上说,是要略胜一筹的。如“医疗站认女”这场戏中,人物的感情达到高潮,取得了动人的效果,渲染了朴素的人情美。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广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