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办学有甘苦 一片冰心在玉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599
颗粒名称: 深山办学有甘苦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类号: G40
摘要: 上一届招收的是十四个学生,书费、学费、烤火费、办公费及其它一切用品费全免。这一年他家就贴补了四百多元。今年这一届的三十二人,每人收费一百二十元,包括了书费、学费、代课教师工资,还包括十一个月的学生伙食费,每人每月只交三十五至四十斤粮食。贞丰鲁贡乡来的学生韦学云、本乡的学生余启尚、陈清明等六人家庭经济困难,就减免了他们的书学费。韦先云、陈清明两家特别困难,还免交了四个月的伙食费。这一年,他家又贴进了两头三百多斤重的肥猪。有这样办学的么?但对于一个一心扑在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上的人来说,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可听听,这位——
关键词: 考试 通知书 喜悦

内容

(上接第一版) 上一届招收的是十四个学生,书费、学费、烤火费、办公费及其它一切用品费全免。这一年他家就贴补了四百多元。今年这一届的三十二人,每人收费一百二十元,包括了书费、学费、代课教师工资(下学期他请个语文老师),还包括十一个月的学生伙食费,每人每月只交三十五至四十斤粮食。贞丰鲁贡乡来的学生韦学云、本乡的学生余启尚、陈清明等六人家庭经济困难,就减免了他们的书学费。韦先云、陈清明两家特别困难,还免交了四个月的伙食费。这一年,他家又贴进了两头三百多斤重的肥猪。有这样办学的么?苦吗?很苦。合算吗?不言而喻。但对于一个一心扑在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上的人来说,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可听听,这位——
  老师的笑声
  成功的喜悦,常常会使人变态、陶醉。刘永学就有过两次“范进”式的狂喜。 一次是去年六月,他的十四名考生,就有九个上了预选线。“接到通知书的当天,我真不知怎样来形容我那个高兴劲头,虽然我也想尽量克制一点,但忍不住,走路过跳,开口就笑。”他说。又是带信、又是打电话,通知学生第二天到校集中补习迎考。傍晚了,远在新场乡的吴德全、肖忠义两人还通知不到,天正下着大雨,他毫不犹豫冒雨出发了。四十多里的山路走得很轻松,当敲开最后一个学生的家门的时候,已是午夜两点了…… 另一次是在今年七月,他提前两天进城,焦急地等待着,考生的分数册终于送上来了,一看,出乎意料的成功使他喜出望外,他高兴地走向街口,正遇一好友,连说:“得了,得了!”“什么得了?”好友莫名其妙。“我的学生考得了,十六个!哈哈……”他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看你那个憨样,范进!”好友不无爱昵地说。 能不高兴吗?这可是汗水和心血凝成的啊!寒冷的冬天,他可以在讲台上震出满头大汗,炎热的夏夜,他在煤油灯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几本教材都差不多能背得了。学生差哪点就补哪点,管他初一、初二还是初三。七、八种外地的复习资料摆在他的小桌上,他要摸清外地的行情。学生疑点他随问随答。因为吃饭都在一起,大家常常放下端着的饭碗解题、讨论。没有实验仪器,他就收集些图片、资料、科学故事,联系实际搞“形象教学”、“形象分析”,这常常得花几倍于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他这样拼,学生也拼,全班自然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风气,每天的学习时间不下十小时。节奏感也是强烈的,清晨跑步,中午午睡,下午还打球。学生到区里预考,坐车、住宿都是他安排。去年到区里预考,他把十四名考生安排在自己亲戚家住,学生在考试,他就负责做饭。 “范进”上了金榜,当了举人,可刘永学,还是这么个“落第秀才”,连个民办教师的资格都没有。然而,乡亲们却牢牢记住了他。去年录取师范的吴德全、肖忠义、杜正渊等五位同学的家长,每人封了五十元的红封,提了两瓶酒相约来到他家致谢,这位讲台上口若悬河的老师语塞了,眼眶湿了,颤抖着的双手将硬塞过来的红封一一推回。
  也许,有人会说,虽则辛苦,好在事情顺利。可是路,曲折艰辛
  他,上下求索 以己所学,为家乡培养人才,为社会作点贡献,应当得到赞许,这就象一加一的算术题那么明了简单。可是,现实中的许多因素却会把它变得复杂、难解。 小刘高中毕业,两度高考落选,使他在看到种种因素下,一个农村孩子要读出头何等不易。难道这么多农村娃娃就只有落选的命?家乡为什么这样贫穷落后,不就是缺人才么?从事教育,培训人才,尽力为家乡的子弟们创造这些条件,这难道不是一条路?在高考落选后的痛苦思索中,他的思路明淅起来。他在校学习时的数理化基础比较好,一些落选复习的初中学生经常拿着题目来问他,他总是有问必答,让其满意,渐渐地问他的人越来越多。不如办个补习班,正经八二地带他们学习,哪怕送出去一个两个也好,再则也可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东西。他的想法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哥哥首先说:“你尽管做,要钱,我有。”父亲说:“这可是在地方上行善事,人家一辈子都记得你,我走到哪点也多有几个人喊嘛。”好在他家不仅种田,还经营着打米机、磨面机、压面机、粉碎机、小商店,有余钱剩米供他使用,家里的两幢瓦房又是现成的,有了后盾,班,办起来了;路,却不平。各种议论纷至沓来:“刘永学办学为啥不写个报告来我们审批,私学,那是旧社会才有的嘛。”“刘永学是在挖公办中学的墙脚,不行!”“刘永学办学赚了不少钱。”“一个落第秀才,不要误人子弟吧!”以至,一张便条送来了某领导的命令;“停办!”国家不是提倡多种渠道办学吗?我错在哪里?认定的路就得走下去,小刘就是这样一个人。学是办下来了,不料,预考时,竟不准刘永学的学生报名!这可是卡脖子的事啊!他急得多方奔走,得到了教育局、招生办及区乡党委的支持。终于,他的学生一个个把名字填到了中专、中师的录取通知书上,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 “我要多干几年,为家乡多送出些人。”七月十六日,陋室里又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短短的十几天,慕名而来的学生已有九十八人,其中十六个还是县城干部职工送来的子女。他家正忙着新修一间教室,安排学生食宿。对于新来的学生,让他们先听几天课,感到适应了再办入学手续。然后定员一百名,分为初二、初三两个补习班,再聘请一位教师。偏僻的山村,充满着蓬勃生机…… 几年来,他走着一条坎坷的办学之路。心,老是悬挂着:办学条件这样差,教的又都是基础不好的农村学生,会不会在高考中抹光板?这条个人办学的路子走得通吗?他常常比学生更着急,在艰辛的奋斗中,他在等待着历史和现实对他的裁决。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辛劳一份成绩,初步成功的喜悦慰籍了这位二十三岁的青年的心。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韦学云
相关人物
余启尚
相关人物
陈清明
相关人物
韦先云
相关人物
刘永学
相关人物
吴德全
相关人物
肖忠义
相关人物
杜正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