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办学的女支书——唐朝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367
颗粒名称: 热心办学的女支书——唐朝秀
分类号: K825
摘要: 编者按这篇通讯值得一读。中央多次指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抓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校舍是正常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必须条件。通讯中所报道的贞丰县者相区猫坡村党支部书记唐朝秀的事迹,为农村中小学集资建校舍,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学校,爱护学校,支持学校,形成人人重视学校的优良社会风尚,就能在两三年内,使全州中小学校舍面貌有显著的改变,真正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贞丰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一位头包花布帕,身着兰卡机便装,年约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走上讲台,给与会的二百多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介绍了她的办学经验。
关键词: 唐朝秀 人物事迹 贞丰县

内容

编者按这篇通讯值得一读。中央多次指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抓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校舍是正常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必须条件。通讯中所报道的贞丰县者相区猫坡村党支部书记唐朝秀的事迹,为农村中小学集资建校舍,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学校,爱护学校,支持学校,形成人人重视学校的优良社会风尚,就能在两三年内,使全州中小学校舍面貌有显著的改变,真正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贞丰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一位头包花布帕,身着兰卡机便装,年约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走上讲台,给与会的二百多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介绍了她的办学经验。她那朴实的发言,激起了会场上一片由衷的赞誉之声。她叫唐朝秀,是者相区猫坡村的党支部书记。她的发言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会后,我便随同者相区教育组的两位同志前往猫坡村,实地看一看这位女支书一手操办的山村小学。
  黄土坡上书声琅
  猫坡,实际是一片黄土坡,座落在贞丰县龙场区、牛场区和者相区的交界处,有一条弯曲的山道与十多里外的者相镇相通。全村由猫坡和罗戈井两座山寨组成,有六十七户人家,分姓刘、陈、杜三姓。全村现有的七十三名适龄儿童,除少数几名家境宽裕的儿童每天往返二十多里到者相小学读书外,多数儿童都无缘上学了。这一落后现象,引起了前年冬天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唐朝秀的重视。“当干部不给孩子们办学是罪过”——她常常这样告诫自己。
  决心一经下定,这位女支书便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为筹办猫坡小学而奔忙起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她从刘家走到陈家,又从陈家走到杜家,耐心地动员村民出钱出力,送子弟上学。她的办学热情首先感动了村民陈少波、杜派军和刘兴华。杜派军愿腾出堂屋作教室,并义务兼任教师。陈少波则负责筹办教学费用……就这样,第一批二十四名农民子弟自带桌凳,面对着方桌横陈权当的“黑板”,跟着杜派军念起书来。猫坡村破天荒响起了“杜鹃、黄鹂……”的朗朗书声。
  自筹资金建校舍
  朗朗的读书声,引来了在山野里玩耍的孩子。他们躲在杜派军家堂屋外,好奇地听着。他们也想读书。这些孩子的家长见状也动心了。于是,插班生猛增,二十平方米的堂屋硬塞进了五十七名学生。借屋办学终非长久之计,教室人满之患又迫在眉睫。一个自筹资金建校舍的计划在猫坡酝酿起来。唐朝秀率先忍痛割爱,将自己的责任秧田献出来作建校场地。唐朝秀、陈少波、刘兴华先后捐款一百七十五元,加上其他村民的捐款三百多元,建校经费还是远远不够。怎么办呢?唐朝秀整天被这个问题搅得寝食不安,连娶儿媳也无暇顾及,全丢给丈夫一人操持。寨邻看她急成这样,都表示愿为建校出力。于是,全村人出动,利用农闲时间为附近的白坟水库栽水泥电杆,修进库公路,共获得了三千多元建校资金。接着,她又请来二十多位兴仁石匠,开始下校舍的石脚和砌四平墙;又组织劳力到林区去购运校舍所需的木料;校舍所需的砖瓦,则自己动手烧。就这样,一幢价值两万元的校舍建成了。
  看着这所唐朝秀一手操办的山村小学,看着在教室里安坐的七十多名农家子弟,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为猫坡人有这样一位热心办学的女支书而自豪。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文毅仁;
责任者
唐朝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贞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