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山寨一棵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253
颗粒名称: 布依山寨一棵草
其他题名: 记汉族个体户汤光惠热心为布依农民服务的事迹
分类号: D66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汤光惠是一位在偏远地区经商的汉族妇女,通过创办小店和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为当地人提供方便并取得了他们的信赖,展现了她对群众的关心与体贴。
关键词: 布依山寨 汤光惠 农民服务

内容

在偏僻边远的望谟县包树乡,有个布依人家称道的汉族妇女汤光惠。汤光惠是包树小学的一个教师家属,四年来,她在包树、董万、石屯三个乡场上经商,用真心体贴群众的疾苦,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常常听到当地布依族农民赞美她“雅哈利甲习”(布依语:这位汉族妇女好得很)。
  创办小店
  一九八二年,汤光惠从安龙龙广来到包树。她看到一千多户、七千人口的包树乡只有一个分销店,店里的职工按时上下班,一旦开会出差,便要接连几天关店,农民买东西十分困难,常常是走了几十里山路,还是两手空空回家,脸上挂着无可奈何的苦笑。办了方便群众,汤光惠的小店在包树开张了,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总比国营单位和其他个体户的低一点,而质量却要好一点,这些东西都是她严格把关挑选来的。她紧紧围绕农村所需、农民所爱而经营,一年四季不论白天黑夜,任何人到她的小店买东西,她都热情招呼,平等待人,公平合理做买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深知农民的苦衷
  “搞生意要跟农民打交道,如不为农民着想,你的生意是不会兴隆的。”这是汤光惠的话,也是她的生意经。
  在她常赶的三、四个乡场上,农民都认识她,货摊前总是很拥挤,每场的销售量都在别人之上。农民手头紧,买一样货要跑几个摊子,通过比较鉴别,买那些价廉物美的。她理解这种心理,所以经销商品价格一般都低于集市上的同类产品。
  在汤光惠摊上买的东西可以退换,有的农民第一场买回去不合适,第二场拿来她还是调。对那些实在困难的顾客,少几角钱她也卖。一九八四年冬月,一位叫潘卜平的农民想买双三十九码的解放鞋,手中却只有三元六角钱,而国营商店的牌价都要三块九。汤光惠见他冬天仍穿着草鞋,脚冻得开了裂,便做了个赔本生意,只收他三块三,留三角钱给他买盐巴。只是随便问一下的潘卜平感动不已,逢人便说汤娘利甲习。
  今年四月,农民们常到店里问有没有猪油,并希望她进点来卖。可猪油一桶毛重就有二百公斤,拉到石屯后,很难运往包树,以往她从来不搞这个买卖,如今农民接二连三上门求货,她又做了个折本生意——用三十五元请人从石屯抬一桶猪油到包树,虽然不到两场就卖完,但她没有得一分利。象这样的买卖,何止一两桩?
  挖出井水让别人喝
  “挖井给别人喝水自己不享受”,这是当地农民对汤光惠的又一个评价。
  包树寨是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布依寨子,寨上半数以上的农户养马。分销店驮运物资只需一半的马,那些老实的,不会献小殷勤的农民就挨不到边,家里养的马便成了“老爷马”。“有着筷子用手抓”,由于找不到货驮,连买煤油的钱都困难。汤光惠见到这种情况,便把经营范围扩大到二十多里外的董万场、石屯场,有时也到打岩场,把经营项目增加到农资、百货、针织、布匹、食品烟酒等,让包树的马去石屯把她进的货拉回来,还专门请了苏公霞等四人随场驮,场天每人付运费五元,闲天每人三元,四个人搞驮运每月要从汤光惠那里领五百元,占她月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难怪苏公霞对亲戚说:他随汤娘赶了三年场,去年接媳妇一分钱都没欠下。
  汤光惠熟悉农民的生活,农民需要什么,她就经销什么。入春以后,农民想买斗笠、塑料薄膜、牛绳索等农用商品,她的店子里便出现了这些东西;夏收夏种农民体力消耗大,逢场免不了买上两斤肉,喝上二两酒,她在食品种类里又增加了腊肉、盐肉之类,一场下来两三百斤,既方便农民又增加收入。岜油的罗公台说:“汤娘象到农民家里看过一样,农民家里缺什么,她家店里就有什么。”这代表了当地农民的心里话。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建学
责任者
杨建华
责任者
汤光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望谟县
相关地名
包树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