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238
颗粒名称: 竹枪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了作者童年时期用竹子制作枪,参加抗日游击队的故事。作者与朋友组织了“小小抗日游击队”,并用竹枪进行操练。文章还提到了作者的朋友辣子哥因历史问题被开除工作籍,下放当农民,后来问题搞清楚后恢复工作,与儿子相依为命。文章最后,作者和辣子哥在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关键词: 散文 当代文学

内容

童年的时候,我有过一杆竹枪,是自己做的:两尺青竹,在竹筒上凿个四方槽作弹膛,槽底削一小口,再在弹膛的下面劈一斜道,安一条象弓的篾片,便成了。揉一纸丸装进枪口,“叭——!”打出去好远,好气派!
  竹子生在山上,绿色的皮,坚韧的肉,既可以割开编织竹器,又可以削扁担,负重远行。外婆家后园有片竹林,很茂密,凤尾森森,是老人们聚凉的场所,也是娃娃们玩老鹰捉小鸡的好地方。有一次,外婆在竹林旁摆老变婆的故事给我听,讲到老变婆哄小娃娃去岩洞里,夜晚吮娃娃的血吃,直到把娃娃整死。这时候,我手里正玩着一根金竹,便跳起来,学乡丁练操的样,把竹尖狠插地上,“杀——”把外婆吓了一大跳。这节竹很嫩,经不起我的拼杀,没有把老变婆消灭就折戟沉沙,摔我个仰面朝天。
  城里的孩子玩耍,大抵是铜元、纸片和眼眼钱,要找节竹子、一根树条,扛枪弄棒,操练武打什么的,委实的不容易。
  但是,唯独我得天独厚。逢年过节,外婆从乡下来看我,总是要用一节金竹,挑着金豆、糯米、枇杷、黄泡,把我当成宝贝来宠爱。自然罗,她回去的时候,妈妈只送她两封糕,一方红糖,就用不着挑,塞在怀里,轻轻便便就回去了,留下的竹子,便成为我的骄傲,惹得小朋友们又嫉妒又羡慕。
  芦沟桥事变,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老师义正词严的讲演,激起我们心中仇恨的火焰。以辣子哥为首的一帮小朋友,便组织了一支“小小抗日游击队”,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唱“抗日游击队员之歌”。在荷花池畔,在钟鼓楼上,到处都有我们游击队员的身影,到处都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可是,我们赤手空拳,怎样去打日本鬼子呢?于是,我就想到外婆挑东西来的竹子,还在门弯角里睡大觉,便报告辣子哥,向他提出做竹枪的建议。辣子哥的父亲是个文人,曾在《新盘旬报》上发表文章,表扬我们小小游击队的行为,说这就是民族之魂。当我们做成了竹枪,一个二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扛枪舞棒进行操练的时候,他父亲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发表了《民族魂》的文章,把我们捧上了天。一时间我们竟成了抗日小英雄,受到莫大的尊敬。
  历史是严峻的,有时却又被扭曲得不成样子。文化大革命中,有人便拿历史开玩笑,要辣子哥交待那批“枪”的来龙去脉,被开除工作籍,疏散下放去马坡乡当农民,死了老婆,卖了孩子,整得好惨。辣子哥的问题搞清楚了,在明媚的春光里恢复了工作,组织上帮他把孩子赎回来,父子相依为命,为四化建设奉献着余热。
  如今,我们都是两鬓染霜的人了,在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晚年,品尝着家乡的“碧云窖”,无语话“竹枪”,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静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坡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