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潭三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177
颗粒名称: 奔潭三趣
分类号: P941-49
摘要: 奔潭是北盘江流经晴隆县河圹乡境的一段。所谓奔潭之三趣,则是:奔潭、绿荫洞、手爬岩和梯子岩。距奔潭上游约一百米的西岸,有一洞穴,名为绿荫,洞口一半没入水中,一半露天,呈弓形;洞内有阴河流出,乘小舟入洞,渐觉宽敞,有平滩停泊小舟,游人可下船观赏洞中景致。出绿荫洞,跃然入目的便是奔潭两岸岩壁。两壁悬岩下,是奔潭三趣之首——奔潭。奔潭深十余丈,潭水湍急,惊涛裂岩。游人来到奔潭,倾刻之间,即可得到“满目险景观不尽,不问涛声震耳聋”的感受。要真正领略奔潭之趣,就得乘木舟过奔潭。舟行潭下水,回首看险潭,只见那奔潭之水,好似雪峰崩溃,天河倾泻,不能说不惊心动魄。
关键词: 奔潭 绿荫洞 手爬岩

内容

奔潭是北盘江流经晴隆县河圹乡境的一段。所谓奔潭之三趣,则是:奔潭、绿荫洞、手爬岩和梯子岩。
  距奔潭上游约一百米的西岸,有一洞穴,名为绿荫,洞口一半没入水中,一半露天,呈弓形;洞内有阴河流出,乘小舟入洞,渐觉宽敞,有平滩停泊小舟,游人可下船观赏洞中景致。洞顶垂吊的钟乳石,百态千姿,在光亮下倒映于阴河水里,好似桂林山色。在浅水或石缝处,常见鲵鱼(娃娃鱼)栖息,深水处,鲢鱼肥大。盛夏,洞中则是避暑之所在,好钓鱼者,常游入洞中垂钓。
  出绿荫洞,跃然入目的便是奔潭两岸岩壁。岩高万仞,耸峭入云,东岩称“梯子岩”,有人工凿成的阶梯式羊肠小道,呈“之”形,蜿蜒直上岩巅,是毛口乡通往苗寨的必经之道,属六枝特区(原郎岱县)。西岩称手爬岩,一条尺余宽的险道紧贴石壁,曲曲弯弯,坎坷艰难。从河圹乡过往新民乡的路人若不弯腰伏背,手爬石壁,要想甩手过岩,可谓异想天开,稍有不慎,便会坠落深潭,葬身鱼腹。手爬岩因此得名。手爬岩与梯子岩隔江对峙,相映为趣。若是农闲时节,险道上可见到迎亲、挂彩的队伍,他们打着皮鼓,吹响唢呐,从岩上走过,在河谷下的人,耳闻乐声,此时方能体会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意境。
  两壁悬岩下,是奔潭三趣之首——奔潭。奔潭深十余丈,潭水湍急,惊涛裂岩。游人来到奔潭,倾刻之间,即可得到“满目险景观不尽,不问涛声震耳聋”的感受。要真正领略奔潭之趣,就得乘木舟过奔潭。乘舟闯潭,比不得平湖泛舟,撑篙把梢的人,须是吃惯水上饭的行家里手。木舟距奔潭越近,速度越快,就在下潭的一瞬,载有重负的木舟,犹如离弦飞矢,直插潭下,木舟两侧倾刻间涌起两丈多高的骇浪,当扑来的浪头就要压进木舟时,木舟忽地一闪,窜上江面,游人那颗悬起的心,猛一下得到安慰。舟行潭下水,回首看险潭,只见那奔潭之水,好似雪峰崩溃,天河倾泻,不能说不惊心动魄。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秋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晴隆县
相关地名
河圹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