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亲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141
颗粒名称: 省亲轶事
分类号: I054
摘要: 回家省亲的第二日,我便自告奋勇提了竹篮上街买菜。一想看看家乡这些年的变迁,毕竟一去十几年了;二想碰碰那位中学时候印象很深的田嫂。对了,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黄家巷口,终日都有一个小摊。守候小摊的是一位穿戴素净的嫂子。最诱人的莫过高高隆起的,大抵方整的蘑芋豆腐。名曰豆腐,实则无豆。听说将蘑芋磨好,用点豆腐的方法,加些石灰水之类便是。蘑芋豆腐呈深褐色,微微发亮。只因蘑芋廉价,两分三分,尽可大饱口福。于是,我就在放学以后,绕道黄家巷。每每,离开小摊时,虽说嘴巴、舌头被辣得直哈气,可仍念念的,欠欠的。光顾时间一长,我便知道这位嫂子被人唤做田嫂。门外,市声轰轰,赶场进入高潮。
关键词: 回家省亲 田嫂 蘑芋豆腐

内容

回家省亲的第二日,我便自告奋勇提了竹篮上街买菜。一想看看家乡这些年的变迁,毕竟一去十几年了;二想碰碰那位中学时候印象很深的田嫂。
  对了,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黄家巷口,终日都有一个小摊。守候小摊的是一位穿戴素净的嫂子。在她面前,有一个竹箩,竹箩上是一个比饭桌略大的圆簸箕;簸箕上面,放了小小的砧板,菜刀,洗得很干净的小碗、竹筷。最诱人的莫过高高隆起的,大抵方整的蘑芋豆腐。名曰豆腐,实则无豆。听说将蘑芋磨好,用点豆腐的方法,加些石灰水之类便是。蘑芋豆腐呈深褐色,微微发亮。这外观并不咋样,只是经那位大嫂之手,切成小片,佐以红红的辣椒面、盐、酱,便别有一番令人叫绝的滋味。只因蘑芋廉价,两分三分,尽可大饱口福。于是,我就在放学以后,绕道黄家巷。虽说并不果腹,我却把母亲给的早点钱省下,全付与了那位大嫂。每每,离开小摊时,虽说嘴巴、舌头被辣得直哈气,可仍念念的,欠欠的。
  光顾时间一长,我便知道这位嫂子被人唤做田嫂。她见我来,对我十分和气。见我脸上有泥,还用一方白布把泥擦去。有时,身上没有了镍币,她也让我先吃再说。她记不记账,那不知道,可我从不白吃。我从她那身衣裳,知道她家境不好。她清瘦,面黄;衣裳上的补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过了很久,我知道她守寡多年,一个人拖着两个女儿。租了一间房子安身,经常受人奚落、欺负。
  家乡是今非昔比了。四季飘香的麻油作坊、晨钟暮鼓的庙宇都不见了。离开家乡的时候,这里一点也不喧嚣,称得上恬静,古朴,滞留着母体田园牧歌的音籁和神韵。眼下的街市呢,广告、小车、东芝电冰箱、苹果牛仔裤,真让人陌生。
  我在菜市买了一只鸭子之后,就径直向黄家巷口走去,想见见田嫂,再买上两斤蘑芋豆腐,带回去红烧鸭子。据说,这是入了菜谱的。
  在黄家巷口,我却没有见到田嫂和她的小摊,我怅然若失,有说不出的凄惶。
  几番打听,我才知道田嫂这两年“发”了,自己在席草田那边盖了一幢房子,两个女婿待她不错。蘑芋的营生,没有中断,只是不再设摊零卖了。
  我执著地往席草田去了。经人指点,我找到了田嫂家。
  这是两楼一底的砖房,预制板盖的平顶;镂花玻璃闪闪有光。我暗暗为田嫂老有所归而庆幸。
  我来到新房前,一个小女孩不让我进去。我说,我来买两斤蘑芋豆腐,因为忙着烧菜。小女孩说,今天不卖;外婆卖一天蘑芋要休息两天。
  门,虚掩着,我依稀看见,田嫂发福了,胖胖的,穿著鲜亮而厚重。她端坐在一把折叠椅上,慢悠悠地吸水烟袋。
  我想,她一定听见我们讲话的声音了。然而,她终于没有出来。
  我怏怏折回。
  回到家里,母亲说,现时蘑芋涨了价,因为外商在收购。据说经人家怎样怎样化验,认定蘑芋含有什么成分,可以提出什么少有的东西,治什么病。
  我的表弟在一旁说,有些老外,连我们铺路的矿渣也要买。
  我无言。只是想着当年守候小摊的田嫂,她真好,曾经让我先吃再付钱。
  门外,市声轰轰,赶场进入高潮。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严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