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八万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029
颗粒名称: 李八万的传说
分类号: I207.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精于算计的李利人,用辛苦挣来的银子为大伙修了一条通外山外的栈道,军阀混乱时期又把家藏的银子分给穷苦的山民。
关键词: 小说 修路 山区

内容

从前,王母石万地方有个殷实的农户,户主叫李利人。传说他精于算计,省吃俭用,积攒了八万两银子,因此人们便送了他个雅号“李八万”。
  李八万喂十二匹马,匹匹马都头高腰粗身子短,四蹄生风,曰行两百,夜走一百八十里。这些马的毛色也是上好的,红的火火,名为赤兔;黑的墨黑,名为元宝黑;青的靛青,名为青龙偃月;紫的乌紫,名为枣骝……李八万赶着马群,打着口哨,经常来往于山里山外,把土特产运出去,把铁和盐运进来,勾通物资交流,使冷落偏僻的老街寨,一时间变成了商人和物品的集散地。山里人用上了犁锄,逐渐改变着“刀耕火种”的习惯。山外面的人们都赞赏山里的棉花暖和,盐水面经煮可口。
  李八万这个人很能吃苦耐劳。春种秋收,他就在山里经营三百亩田,清明前撒秧,茫种时栽秧,七月半以后便收谷子。到了夏冬两季,便赶着他的马,“得吃得吃”地外出做生意。一年到头,只见他脚底板翻天,不见他穿件洋衣裳,喝过一碗“便当酒”。虽说银子挣来堆起垒起,可他从不乱花一文。
  布依山区的路陡,一遇下雨天,人畜都得跌轱辘打滑踏,稍一不小心,马就可能滚坡,人也保不住伤亡。盐巴客,货郎哥虽说有利可图,毕竟山遥遥,路迢迢,不胜旅途劳顿,间常有长嗟短叹之声撒在山间的小路上。这种情景,李八万自然是感同身受罗。于是,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企盼有一天能改变山区的交通条件。
  在一年的农闲季节,素来舍不得乱花钱的李八万,突然狮子大开口,当着山里山外的商人和本地山民的面,慷慨答应拿出七万两银子出来,从石万老街修一条石板栈道,直通归化(今紫云)的火红槽子,以利商旅。当时多数人都不相信。天哪,七万两银子,得多少人挑呀!李八万怕人们认为他嘴上抹石灰——白嘴,他即请了一百多个气饱力壮的汉子,把白花花的银子挑来搁在老街寨的小街上,几乎把街都压断了。银子是白的,人的眼珠是黑的,黑白分明,没有半点虚假。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只几个冬春,一条石板砌成的栈道,便在万山丛中自在地蜿蜒着向远处延伸。
  后来,李八万凭借这条通往山外的路,到底又赚得多少银子,不得而知。只说和平的生活被打乱了,李晓炎打进贵州,与犹国才、王家烈军阀混战,世风日下。李八万寝食难安,竟将家藏的银子,一坨一坨地甩进无底洞去。李八万的后代人讲起这件事来,还眉飞色舞,津津乐道,说甩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甩完,剩下的便分给穷苦山民买盐巴吃。
  鲁迅先生说,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现在这条栈道与其说是李八万用七万两银子修的,不如说是他和大伙一起,踩出了这条曲曲折折、坎坷不平的路。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绿麦浪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