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水绕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026
颗粒名称: 花水绕城
分类号: K9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兴义八景之一的花水绕城,记录了花桥河的地域、河上不同年代建造的各式古朴典雅的石拱桥,两岸的风景名胜区、花桥河东的西式建筑“何公馆”以及岛上的跋浪亭。
关键词: 兴义八景 旅游 石桥

内容

“花水绕城”是兴义八景之一。花水古为护城河,因河上有花桥,又得名“花桥河”,源出城西之破古寨,沿途汇集了木贾龙潭、黄鳝井等泉水。花桥河两岸山不高而秀丽,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水不深而澄清。潺潺流水沿着弯曲的河道,象一条银色的玉带,由城南穿市而过,把古老的山城劈分成新旧两城,西岸为老城,东岸为新城。清代诗人卢世昌(乾隆进士,兴义人)在《花桥》一诗中曰“烟波十里漾清涟,水到城南别有天;试看花桥鱼跃浪,跳珠白雨乱飞泉。”对花水作了生动的描述。河上有不同年代建造的各式古朴典雅的石拱桥,如花桥、幸福桥、谢家桥、牛鼻子桥、复兴桥、民主桥、文昌阁大桥、三圣桥、瓦窑桥等,无不桥水相映,各具风采。至今仍是新老两城间往来的通道。
  清代诗人刘以诚,有诗赞曰:“天然图画拟江城,放眼楼头万里清。花作锦团春著色,泉拖玉带雨添声。落看水泛千嶂丽,济得川流一棹横。更喜波光遥绕廊,东门桥畔日初晴。”一座花的山城,水的世界,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丹青,展现在人们眼前。
  花桥河两岸,历来是兴义的风景区。顺流而下、就为鱼跃清泉、双狮锁水、小桥赏月、跋浪亭阁、文昌大桥等风景名胜,都是人们游览之地。
  鱼跃清泉,在城南谢家桥。该桥系两孔石桥,桥畔绿柳成荫,梧桐掩映;桥下横亘一巨石,花水从石上飘然而下,银珠飞溅,雨雾迷蒙;串滩的鱼儿逆水而上,在银珠里奔游跳跃,故称“鱼跃清泉”。民间还有“鱼跃龙门”的传说。古人曾有“风梭锦浪分还合,鱼喷珠花起复消”,“游鳞细数凭栏赏,深浅谁知妙趣饶”的诗句,对此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花水蜿蜒流至牛鼻子桥,又是一番景致。西岸为火晶山,山形奇丽,形态多姿;东岸为穿云山,雕梁画栋,古木森森。两山对峙,恰似两只雄狮,守卫在东西桥头,人称“双狮锁水”。
  沿河而下百米许,河东便是“何公馆”(原为何应钦先生之弟何辑五的别墅,今县招待所),西式建筑,小巧别致,名花异卉,姹紫嫣红。临水而筑的围墙,月门洞开,一座玲珑剔透的单孔小桥伸入河心,名“赏月桥”;桥侧,枝横藤斜,叶翠花茂的紫罗兰,爬满墙头,舒展在水面。夏秋之夜,月白风清,红星桥头华灯辉映,细赏那碧波中的侧影,别有一番情趣。
  花水流至民主桥与文昌阁大桥之间,河水分流,环岛而下。清光绪年间,岛上建有跋浪亭,曾是诗人墨客聚会唱和之地。今已经过整修扩建,六角古亭迎水而立,彩练缤纷;券棚式回廊与亭榭相连,悬山式花厅古朴典雅;莲池花圃、月门小桥点缀其间。园内绿树葱笼,亭下花水索回。整座亭园布局严整,精巧别政。与亭园连接的文昌阁小桥,昔日跨桥而建的楼阁,早已被火毁,今存大桥,经加以整修,较前宽阔壮观。登上桥畔,碧野千顷,山岚流水,历历在目。
  近年来,人民政府对绕城花水十分重视,多次疏通河道,植树培堤。沿岸敷栏设座,使花桥河四时清澈,梧桐成荫。每当黄昏,华灯初上,桥头堤岸,乘夜纳凉的人群,笑语欢声于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对“花水绕城”诗称赋颂。“柳陌风塘人静候,一桥流水看新晴”。十里花水,在诗人笔下,显得更加吸引人。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志恩
责任者
卢世昌
相关人物
刘以诚
相关人物
何辑五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兴义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兴义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