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战士的二十五个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4018
颗粒名称: 绿衣战士的二十五个春秋
其他题名: 记优秀乡邮员李仕富
分类号: F6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优秀乡邮员李仕富的感人事迹。从业二十五年来他投送报刊二万五千多份,各类邮件一万五千多件,从未发生差错,,日行四十华里,三天一次循环,逢年过节,也不违背这一规矩。随身常备有印泥盒、邮票等,被群众称为“活邮局”。他连年被县邮局评为先进生产者,今年五月,他又被省邮电局评为优秀乡邮员,为了不负众望,他仍在原来的邮路上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
关键词: 邮电局 邮票 代寄包裹

内容

五月十八日,《贵州日报》二版头条“光荣榜”内,有个乡邮员,名叫李仕富,他被群众誉为“活邮局”。五月下旬,笔者慕名采访他,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
   路长志坚
   一九六〇年,李仕富就在晴隆邮电局中云支局工作。他一直在中云--鲁打--长流这条邮路上来回奔走,负责二十四个机关、学校、一十八个村民委员会和一百三十二个村民组的邮件投递。二十五个春秋过去了,他步行了三十七万多华里,投递各种邮件百多万件。去年,他投送报刊二万五千多份,各类邮件一万五千多件,从未发生差错,受到用户的赞扬。
  他所走的这条邮路,有海拔约一千五百米的两座大山,往返一百二十华里。他以步当车,日行四十华里,三天一次循环,逢年过节,也不违背这一规矩。虽然,他在这条路上摸过黑,挨过饿,受过冻,但从未中途退缩。
   最讲认真
  李仕富碰到疑难信件从不轻易写上“地址不详,退回原处”或“查无此人,退回原处”等字样,他负责投递的鲁打、长流两乡,经常收到一些寻找失散亲人的信件,往往收信人名是乳名,收信人住址是老地名(寄信人多数是旧社会被抓去当兵,解放后在外地安家落户)。他没有把这类信件退回去,而是把它携带在身边,每到一处,认真查找,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去年四月,从外省寄来两封信,收信人是刘凡西、刘远芳(乳名),地址是老地名。李仕富找遍了长流乡的四十八个村民组,花了四十三天,终于找到了收信人。使阔别四十年的亲人取得联系,最后团聚。刘凡西等人对此说了许多感谢的话,李仕富平静地笑了,他觉得自己做了件应该做的事,因为这类事他处理了百来件。
   乐背邮包
  邮电部规定乡邮员的负重量是二十多斤,可是李仕富每班负重都超过部颁标准。近年来,对外界的联系密切、邮件增多,有时一个邮包装不完,他就用两个邮包装,用扁担挑着走,或者用背箩背。他的心里循环着这么一个公式:邮件——用户——再邮件——用户,周而复始。
  他的邮包里,常备有印泥盒、邮票等,走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因为群众到中云支局寄、取邮件往返百余里,大为不便,他就主动为他们代劳。仅去年一年,他为用户取汇款三十六笔(二千三百四十元),代用户汇款十八笔(八百三十五元),取包裹四十三个,代寄特挂八件,代寄包裹二十四个,出售邮票收寄平信一千八百四十三件。这也许就是群众称他为“活邮局”的原因吧!
  二十多年来,他长期爬山涉水,风里来,雨里去,他的双脚患了严重关节炎,上坡下坎很吃力。一些好心的人劝他:“你何必这样苦,可以向局里申请调换一下工作嘛!”他总是乐哈哈地说:“苦点不要紧,我就喜欢背着邮包走村串寨。”他始终不向局里提出调换工作或邮路,执著地沿着他选定的路走下去……
  他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来,但领导和群众心里有数。他连年被县邮局评为先进生产者,今年五月,他又被省邮电局评为优秀乡邮员,为了不负众望,他仍在原来的邮路上迈着更加坚定的步伐。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六瑜
责任者
李仕富
相关人物
刘凡西
相关人物
刘远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贵州省邮电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晴隆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