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学者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725
颗粒名称: 作家学者化
其他题名: 吴厚炎印象
分类号: I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厚炎是我的老同学,他擅长写作,初中时就开始写诗。他的诗作在70年代陆续发表,80年代他开始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并在84年发表了新的诗篇和散文。他的散文和小说也表现出色,其中小说《题名》、《新茶》、《古德平》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业余时间从事中文教学,培养了一些文学新人。此外,他还是省作协会员和省书协会员,爱好兰花、盆景。他的文学创作取得成绩得益于他好学深思、博闻多识。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杂著 当代

内容

厚炎是我的老同学了,那是1956年,我上初二,他上初三,我们同在一间庞大而驳杂的寝室里,头对头,依墙而卧。在那摇曳着的,昏暗的灯光下,我读到了他写的一篇有关闰土的文字。文字的功力,一下子吸引了我。以后,又经常与他说起一些春花秋月、绿肥红瘦之类的话。在我的记忆里,他当时清瘦,甚至面有菜色,因为我们都很贫寒。
  初中毕业后,我上中师,他上普高,我们便分手了。起初听说他不想学文,后来又知道他考入了师院中文系。大抵是在60年代初期吧,我在一个小刊物上,看到了他写的关于吴兴春的诗,知道他并没弃文,暗暗为多一个文朋诗友而高兴。
  1970年春天,我们相遇在兴义复兴桥头,是有几分他乡遇故人之感,于是来往密切起来。我们一起惨淡经营,合写了两首数百行的诗和一篇短文。时间虽然才过去十来年,我们庆幸那两首诗当时没有面世,否则是要贻笑大方的。
  厚炎文学底子很雄厚,创作呢,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集中力量写诗。70年代相继有《画家》、《桃林曲》、《在通往水库工地的路上》等发表,虽然并不高产,但诗味浓郁,颇有情趣。这同他从古典诗词取精去粕,含英咀华有关。这种诗路,当时看来是很正的,虽然有些诗作也不免得失互见,利弊兼生,有的诗作迂阔累赘,“书卷气”重了一点。到了八十年代,厚炎对这种写法感到不满足了,象穿了一件不太合身的衣裳,总觉得别扭。于是,他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想在艺术上开疆拓土。他徒步从贞丰城走向白层渡口,想寻找在校园里得不到的昭示。这个时期,他断断续续写下一些新的诗篇。以后,《长城》诗达到了新的高度,诗风也有变异。这首诗在《诗刊》84年国庆节无名诗人专号是以突出地位发表出来的,这是他创作上的一块里程碑。
  84年,厚炎转向散文、小说创作。他的《妻子》发表之后,我认真读了,总感到有一种诗情和美质。难怪何士光有把握地对我和范奇说,厚炎的文字在全省是屈指可数的。就在这个时期,厚炎注意文学观念的更新,把视线转向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寻找当代意识的合适表达形式,使之与开放性的社会现实相适应,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85年暑假,我们去安龙办笔会,请厚炎来了,他写下了两万多字的散文《月涌大江流》,这篇散文汪洋透辟,仪态万方,深意存焉,很快在我们办的刊物上与读者见了面。接着他写下了小说《题名》、《新茶》、《古德平》等,这些小说,似乎不刻意反映什么,似乎并无什么寓意,保持了生活中那种未加人为分解的画面,兼得清浊之音,共有浓淡之韵,却又让人觉得面目一新。
  厚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文教学,业余时间又曾参与编辑刊物,在培养文学新人上,也做出了成绩。我州好些有一定成绩的作者,都是他的弟子。
  厚炎有一手好书法,不仅是省作协会员,也是省书协会员。他还爱好兰花、盆景,这些都是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的闲适与雅兴。这大抵与他不争名于朝,不屑争利于市有关吧!
  王蒙曾经提出当代作家朝学者化方向努力的主张,强调学识渊博对提高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这个见解无疑是很正确的。厚炎这些年文学创作所以取得这些成绩,其思想境界、胸怀和气度,不同流俗,同他好学深思、博闻多识是分不开的。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惠龙
责任者
吴兴春
相关人物
何士光
相关人物
范奇
相关人物
王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