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652
颗粒名称: 化龙桥
分类号: I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巴铃的化龙桥是明朝僧人金园独立建的,至今仍然屹立在巴铃河上。它见证了巴铃的历史和文化,是当地居民往来的主要通道。桥的名称来源于一个新媳妇在踩桥盛会上的四言八句,寓意化龙桥像龙一样坚固。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杂著 当代

内容

从兴仁向东行二十二公里,是兴仁县的粮仓之一——巴铃坝子。坝子西北角,有一古镇,名巴铃镇。巴铃河蜿蜒曲折于田坝之中,穿古镇而过;河上,有一石桥,长二十四米,高六米,这就是有名的化龙桥。
  化龙桥建于明朝。《兴仁县志采访录》载:“化龙桥,跨巴铃河,为绿阴河上流,明嘉靖中名僧金园独立建……。”关于“金园”,《兴仁县志》的记载是:“明嘉靖中,滇黔总督金琼,遁迹山林,剃发披缁,挂锡者腊,爱凤凰山山水幽致,积金建寺于山巅,置产千余石,斋僧数百,后封护国禅师,命寺曰护国寺。”但当地传说,该桥是离巴铃二十余里的凤凰护国寺住持金祖师承头募捐,由巴铃民众出力修建的。凤凰山位于者腊河畔。明朝时,巴铃是交通要道,为册亨、南宠(今安龙)入省要津。咱从建了化龙桥之后,给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了方便,对巴铃的开发和繁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历经四百余年风风雨雨,化龙桥以巴铃河上太极矶的坚固岩石为基脚,至今依然巍峨耸立,仍然是巴岭河两岸居民往来的主要通道,并能承受载重汽车。朝看化龙桥,在五彩的云霞之下,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弓身跨河;透过桥孔,可看到对面鳞次栉比的瓦房,象闪烁的波光。中午,桥上撑起了一把把白布伞、油纸伞,有小吃店的缕缕清烟,升腾其上,使古桥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有如飘渺的海市。傍晚,桥上荷犁吆牛的农民,时时送来一声声清脆的鞭响;桥下,则有著五彩长衫的女人淘米、洗菜、浣衣,河水波纹荡漾,使古桥也仿佛陶醉起来了,醺醺然蹒跚而走。春天的古桥被绿竹、嫩柳装点,显得盎然而有生气;夏天的古桥,有顽童赤身裸体,在桥孔下弄潮兴浪;秋天古桥上挑稻谷的农民在此歇气,稻穗垂拂古桥,金发黄鬓的老翁拈须而乐;冬天,八旬老叟坐在桥头晒太阳,叼着烟竿,抽着驰名省内外的巴铃特产土烟,讲着古老的鼓事。
  想起巴铃,便不能不想到巴铃的化龙桥。
  关于化龙桥的名称,传说为一农村新媳妇所取。故事是这样的:金祖师募捐建桥,历经两载,终于建成,决定举行踩桥盛会。阿计土司,安南卫指挥使,地方豪绅胡太公以及当地富户邢百万、苏百万都到了化龙桥畔。巴铃附近及方园几十上百里的民众,也来观看踩桥盛会。邢、苏两个百万富翁,争强争富。邢百万用毡毯从他十多里外的子冲家门口,一直铺到桥上,苏百万也不示弱,把毡毯叠成三四寸宽,一床挨一床,也铺到桥上,只待午时炮响,便行踩桥。这时,一帮接亲的队伍拥着披红挂彩的四抬花轿来到桥边,但被阻止了不准过。押礼先生央求金祖师说道:“我们远道而来,无处可以过河,若要等到午时举行了‘踩桥’之后,无法按时辰赶到新郎家,望老佛爷开恩,给予方便。”金祖师想了想,对众人说:“修桥补路,做无量功德,新姑娘喜气盈盈,让她先踩,方更吉利。”众人只好依了,但要说四言八句,取个吉利。轿子抬到石梯前,轿帘掀起,新姑娘上了桥,说道:“新人下轿踩新桥,踩过新桥万年牢。自从新人踩过后,取名叫做‘化龙桥’”。金祖师大声接口道:“好个‘化龙桥’,好个‘化龙桥’,龙来不敢过,水来不翻桥。”在乡民们一片喝彩声中,接亲队伍顺利过了桥。从此,这座桥便名“化龙桥。”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