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格尤逗”带给布依山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497
颗粒名称: 把“格尤逗”带给布依山乡
其他题名: 记罗忠国夫妻电影放映户
分类号: F8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罗忠国和他的妻子在兴仁县莲城凉水营乡建立了“夫妻电影队”,为边远的民族山乡提供电影放映服务。他们活跃于九十多个村寨,两年来共放映了六百三十三场电影,受众达四十多万人次,收入近六千元。他们的收费灵活,并常常在不便利条件下坚持放映,因此受到群众的支持和好评。而他们认为放电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通过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生育等内容,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和肯定。他们的努力被称赞为给边远山乡带来“欢乐”的人。
关键词: 罗忠国 夫妻电影队 兴仁县

内容

晴隆莲城凉水营乡青年农民罗忠国看到乡亲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他与妻子合计,自筹资金三百元,在县电影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于一九八三年底,建起“夫妻电影队”。两年来,他们活跃在八个乡,为九十多个村寨放映六百三十三场,观众达四十多万人次,收入近六千元,夫妻二人平均每月纯收入达一百七十余元,被群众称为电影专业户。
  罗忠国夫妻电影队收费灵活、方便群众、取信于民、优质服务。他们在实际放映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体电影队的优势,在收费上不拘于掏钱买票,娃儿要看电影,用一两个黄果、鸡蛋就能看上一场;边远的民族村寨缺少现钱,一家只要凑一碗半碗米,全寨人就可以高高兴兴地看一场电影。此外,他们还实行多场优惠,放一场十元,两场十五元,三场二十元。由于他们摆正了经济效益与群众要求的关系,群众都说他们“好讲话。”为此,乡亲们办喜事都来请他们放电影。不论下雨天或下雪天,只要群众愿意看,坚持不离开影场,他们就用雨伞遮住机子直到放完。逢年过节,更是东边村子请,西边山寨接,夫妻俩通宵达旦不歇脚,他们还经常身背机子,把电影送到边远的布依族村寨。看到电影的“阿鲍”(布依语:老年人的意思)高兴地说:总算开洋荤啦!
  罗忠国夫妻俩不把放映机作为摇钱树,认为放电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鸡场等乡,他们根据区委、区公所的意图,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配合中心工作,宣传计划生育、法律常识,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在大桥河电站,罗忠国建立了固定的放映点。(大桥河有直属锑矿的电站一座,职工三百多户,中小学校各一所,有学生八百多人,他们很难看上电影。)为保证固定点能定期放映,又要满足边远村寨群众的需要,他们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赶场天在固定点放映,闲天走村串寨为群众服务。这样流动中有固定,固定中有流动,他俩常年奔走在鸡场、学官、雨集、哈马、等八个乡之间。这里的九十多个村寨,都留下了他们夫妻俩的足迹。
  罗忠国夫妻电影队乐在边远民族山乡放映,连续出席黔西南州、晴隆县文化系统先代会,县劳模表彰会,多次获奖。鸡场区的布依族群众热情地称他们夫妻俩是把“格尤逗”(布依语,即“欢乐”之意)带给布依山乡的人。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振林;
责任者
罗忠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
晴隆县
相关地名
布依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