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野火袭来的时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441
颗粒名称: 当野火袭来的时候
其他题名: 记武警水电一总队某部战士奋勇灭火的事迹
分类号: D669
摘要: 三月十八日,天生桥地区天气晴朗。烈日烤干了山坡上“冬眠”的茅草。在距离燃烧点二十米处的雷管库内,存有十万七千五百发电雷管和两千九百七十多发火雷管。曾太权心里明白,只有保住雷管库,其他库房才有可能保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十名守库战士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当他们发现另一股火焰正沿着山坡向附近的青龙寨三十多户壮族同胞卷去时,便又象小老虎一样向山坡上的野火冲去。三十多岁的志愿兵刘得发体弱多病,一米七的个头,体重却只有九十斤。战士杨海珠的鞋子被烧了两个洞,自己也没有注意到。十名勇士终于拦住了火龙,又经过三十多分钟的博斗,这股危及壮族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烈火被扑灾了。
关键词: 武警水电一总队 战士 灭火事迹

内容

三月十八日,天生桥地区天气晴朗。烈日烤干了山坡上“冬眠”的茅草。
  离全国重点建设工程天生桥水电站首部工程施工区十华里远的一处山洼里,武警水电部队炸药库班长、共青团员霍永丕正站在四米多高的铁架岗楼上放哨,守卫着这座大型水电工程最大的炸药库。驻守在这座库房里的其他九名战士刚吃过晚饭,有的在看书学习,有的在休息聊天。
  下午五时四十分,库房围墙外突然冲起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这是当地农民在放火烧山,准备开荒种地。一转眼,热风卷起狂暴的火舌,越过三米多高的水泥围墙,舔燃了墙内干枯的茅草。在距离燃烧点二十米处的雷管库内,存有十万七千五百发电雷管和两千九百七十多发火雷管。如果这座库房内的雷管被火引爆,那么同一库区存有三万多公斤的炸药库,四万多米质量规格不等的导火索库和导爆管库等价值二十多万元的整个库区设施都将毁于一旦,距离库房不远的青龙寨三十多户壮族同胞以及通往施工区的行人车辆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情况万分紧急。霍永丕飞速爬下楼梯,喊人救火。
  听到喊声后,战士曾太权第一个冲出宿舍,抱起泡沫灭火器,飞快地向最危险的雷管库跑去。曾太权心里明白,只有保住雷管库,其他库房才有可能保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小曾打开泡沫灭火器开关,一阵猛射。灭火器内的灭火剂很快喷完了,但大火仍在燃烧。曾太权急忙折来树枝往火势最大的地方猛打,奋力压住正在扩展的大火。此时,共产党员、代理排长程登前率领着战士杨子军、李长合等赶来了。他们操起树枝、扫把,与烈火奋力搏斗着。大火离雷管库只有十米距离了,危险正一步步向战士们逼来。但是,勇士们抱定与库区共存亡的决心,顽强地扑打着。十多分钟后,烈火终于在距离雷管库仅七米的地方被阻住了。
  十名守库战士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当他们发现另一股火焰正沿着山坡向附近的青龙寨三十多户壮族同胞卷去时,便又象小老虎一样向山坡上的野火冲去。坡上茅草干枯,荆棘丛生,给战士们接近火龙造成了极大困难,但战士们谁也没有放慢速度。三十多岁的志愿兵刘得发体弱多病,一米七的个头,体重却只有九十斤。这时,他随着前进的行列,喘着粗气,艰难地行进,几次几乎晕倒,他都坚强地挺住了。战士杨海珠的鞋子被烧了两个洞,自己也没有注意到。新战士李春林的腿部被树枝划得鲜血淋漓,他也没吭一声。十名勇士终于拦住了火龙,又经过三十多分钟的博斗,这股危及壮族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烈火被扑灾了。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孟吉平;
责任者
霍永丕
相关人物
曾太权
相关人物
程登前
相关人物
刘得发
相关人物
杨海珠
相关人物
李春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天生桥水电站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1986年3月18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