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鸪村一百八十户农民脱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3281
颗粒名称: 磨鸪村一百八十户农民脱贫
分类号: D229
摘要: 普安县凉水乡磨鸪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农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三中全会前磨鸪村虽然有好田好地,由于十年内乱,无人过问农田水利建设,这里十年九遭淹,农民年年受穷,人均吃粮水平只有七十一斤。七一年第三村民组六十户人家,只杀了三头半猪,。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磨鸪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均吃粮水平由七七年的七十一斤,增加到八五年的八百斤,人均收入由七七年的四十元增加到八五年的二百元。这个村不仅抓了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抓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村里开展了绿化活动,环境卫生也有改观。办起了村小学等。
关键词: 普安县 凉水乡 同富裕

内容

本报讯 普安县凉水乡磨鸪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农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三中全会前磨鸪村虽然有好田好地,由于十年内乱,无人过问农田水利建设,这里十年九遭淹,农民年年受穷,人均吃粮水平只有七十一斤。七一年第三村民组六十户人家,只杀了三头半猪,(有半头是与外村人打伙的)。所以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磨鸪啊!磨鸪,好田好地欠收入,十年受灾九年苦,受灾年年靠政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个村开展了干部、党员带头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加强治安管理,宣传法制教育、改造环境卫生条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普及文化、科技知识等活动。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磨鸪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均吃粮水平由七七年的七十一斤,增加到八五年的八百斤,人均收入由七七年的四十元增加到八五年的二百元。
  村党支部和村民组为改变穷面貌,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不靠不等国家补助,村干部、党员带领群众修通了公路二点五公里,活跃了山区经济。
  2、村支部、村委会带领农民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了组与组联产承包共修防洪围堰、墙埂,确保了这几年粮食丰产,年年提前完成了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为管好土地、用好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实行了承包者投资政造、各算各工,以钱计算、今年调划给谁,谁管谁付折旧款的办法。立责任状共同实施、共同遵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3、为共同走富裕之路,村支部、村委会开展了请先富农民在会上介绍致富经验,现场传授技术的活动。曾明义等三十户专业户、富裕户无私地传授了致富技术、介绍了经验。全村现在出现了造林、养鱼、养畜、加工糕点糖果、磨面打米、烧砖瓦、办商店、土木石工建筑等各种专业户。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吃穿住行开始讲究起来。农民感激村干部带了好头,领导众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这个村不仅抓了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抓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村里开展了绿化活动,环境卫生也有改观。办起了村小学等。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海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